为了求证生命的真相,悉达多太子走出王城,开始了寻师访道的心灵之旅。一切从零开始,他每天像普通僧人一样靠乞讨过活,天当被,地当床,风餐露宿,历经困苦。经典中记载,古印度流行的宗教思想有 6 大种,96 小种之多。在那些著名城市的附近,聚集生活着很多僧侣,每天思考和讨论世界的起源、生命的由来、生死的流转等问题。在恒河两岸,不同教派传播自己的思想,并与其他教派展开辩论。悉达多四处游行,广泛了解各家学说,但却对于建立自己的学说思想没有兴趣。他关怀的是如何解脱人生当下的困苦,获得真实的自由与安乐。悉达多辗转来到了经济和文化非常繁荣的摩揭陀国,国都王舍城是当时各种宗教思想汇合的中心,距离他的家乡有 500 多公里。阿罗逻·迦罗摩和伏陀迦·罗摩子两位仙人,都是很受尊重的宗教家,悉达多先后和两位老师学习禅定,很快就达到了最高级的禅定境界。两位仙人非常欣赏他,想要和他共同领导教团。但太子对于成为有影响的宗教领袖没有兴趣,他以超凡的洞察力清楚地意识到,深妙禅定的怡悦并不是生命真实的安乐。修行者清净的定心与普通人杂乱的妄念是心灵的两种不同状态,禅定状态不能久住,离开禅定的心会更敏感,对痛苦的感受会更深刻,生命不能因为禅定的清净而得解脱。于是他很快就告辞了两位老师。经过一年多的寻访和学习,悉达多通达了古印度的各种宗教传统,心灵体验到了最深层的宁静,甚至达到了当时印度人认为的涅槃境界。但他内心的疑问不但没有得到回答,反而越来越凝重。解脱生死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悉达多决定加入苦行者的队伍,以最残酷的苦行来求索生命的答案。苦行是印度社会的宗教传统,至今流行。苦行者认为欲望是一切生命问题的根源,因此奉行禁欲主义,用极端苦行来折磨,以摧毁身心中的恶业力量。他们信任苦行达到极致,便能实现生命的解脱。尼涟禅河旁边的小镇,林木幽静,溪水潺潺,是苦行者聚集的圣地。在这里,悉达多以坚强的意志开始了苦行的探究,每天只吃非常少的食物,用各种超常的方式不断冲击身心承受的极限。在持续 6 年之后,他的身体已不成人形,肚皮贴着脊柱,肋骨枯朽,很多身体组织几近坏死。当行人看到他时,还以为他是个已死的人。净饭王派了 5 位大臣陪伴太子修行,预言太子一定会觉悟成佛的憍陈如也在其中。他们目睹了太子的苦行,深为折服。虽然被苦行折磨得已近死亡,但悉达多并没有因此找到超越生死困境的方法,内心深处的焦虑反而更加严重了。一个将死的身体能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