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城市艺术记忆摘要:“芜湖三画”中的堆漆画由于色彩艳丽、立体感强且保存时间之长而不褪色,成为继铁画之后的芜湖第二画。但是现如今堆漆画已被人遗忘,究其原因,一是重技轻艺思想的泛滥,二是删繁就简潮流的影响。为了推动堆漆画进展,应该寻找文化传统,对民间经验足够重视并充分挖掘,要做到设计创新符合受众审美,文化创新彰显民族气质,传承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关键词:堆漆画;文化传统;设计创新;文化创新;传承创新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越来越多地追求精神生活。在追求精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技艺甚至已经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芜湖堆漆画作为具有芜湖地方艺术特色的画种便面临着这样艰难的处境。那些传承传统文化印迹的物质、非物质的器物、技艺已经变得面目模糊,甚至销声匿迹了。芜湖被孙中山誉为“长江巨埠,皖之中坚”,有徽风皖韵之称。芜湖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民群众勤勉智慧,在这里曾经出现过不少艺术精品,与“芜湖三刀”(剪刀、菜刀、剃刀)一起并称于世的“芜湖三画”(铁画、堆漆画、通草画)就是其中典型的艺术代表。而在“三画”中,堆漆画又以其色彩艳丽,较强的立体感,在自然状态下保存时间长而不容易脱落、不褪色而被誉为继铁画之后的芜湖“第二画”。一、堆漆画的进展脉络(一)起源堆漆画产生于上个世纪 50 年代,是由民间的老艺人吴思才创制而成的。1917 年,年仅 13 岁的吴思才从家乡巢县来到芜湖的一家油漆铺学徒学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他不仅学得了高超油漆技艺,更掌握了一些国画及书法的技法,能书善画,又勤于思考和创新,常常利用业余的时间用棉絮团醮墨为人写对联,成为当时多才多艺的油漆艺人。在那个时代,油漆除了大多数用于油漆家具外,还会用于一些商家请名人题写的招牌,甚至寺庙画师在殿宇廊柱上绘制图饰,这些不同的表现对象都是由漆工制成的金子半浮雕及镂雕油漆制成的,这些漆制品的创作都为吴思才创作堆漆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现如今在芜湖市 1995年版的《芜湖市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堆漆画起先于庵堂寺庙里的楹联匾额、商店招牌和神龛上的花纹图案,油绘彩色,用国漆堆漆而成。”(二)进展1956 年 7 月,在党的“挖掘民间工艺”政策的感召下,储炎庆制造出了新中国的第一幅铁画。吴思才受到储炎庆挖掘铁画技艺的启发,在脑海当中萌发出自己用漆作画的想法。[1]于是他选择一块底板,先在木框上刻出画面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