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对 眼见为实 的批判读《织女星和牵牛星》这是一篇科学普及小品,讲的是科学道理。从科学的客观、理性、严密性来说,是不能带感情的,但这篇文章并不是专业的科学论文,而是科学普及小品,其读者对象并不具备严密的科学知识基础。要把严密的科学知识传达给缺乏科学基础知识的读者,就不能光凭抽象概念的演绎,必须借助感性。感性就是读者的五官可以感知的,或者说有感性经验为基础的。这两颗星永远没有相遇的机会。它们和太阳一样,都是恒星。织女星的光辉是太阳的 50倍,牵牛星的光辉是太阳的 10 倍有余,只因距离我们太远了,所以看去只不过是两颗比较大的星。天文学家又告诉我们,织女星距离地球 26 光年,牵牛星距离我们较近,但是也有 16 光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这几乎是天经地义的常识,但是科学与常识往往相反,或者从理论上说,科学乃是对常识的某种批判。第一,牵牛星与织女星是恒星,相对来说是不动的;第二,二者的距离与目睹的并不遥远相反,是非常遥远的。这当然会引起读者的好奇。这种用时间来表示距离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其实也时常用到。譬如从成都到重庆,有450 公里,我们步行的话,每天走 60 公里,因此我们说从成都到重庆有七天半的路程。这样一来,就对读者的好奇给予了既科学又感性的解释,这种与传说、与经验相反的科学知识就变得很好玩、很有趣了。这种趣味,与传说、与一般文学作品的情趣不同,它属于讲道理的趣味,叫作理趣,有时也叫作智趣。这篇小品文普及科学知识的好处,就是把科学知识通俗化、感性化,趣味化、理趣化。说清楚了光年的概念以后,文章的好处乃是,深化拓展宇宙空间的科学知识。太阳光射到地球上才 8 分 18 秒,而织女星的光射到地球上要 26 年。原来,从直接经验来说,太阳和织女星都在天上,似乎在一个平面上,这几乎是人类共识。但是,科学理性以精确的统计数字,对常识、对直接经验毫不模糊地加以否定。几年前,天文学家看到一颗星爆裂了,计算下来,知道这颗星爆裂的时候在 1300 年前。用光速的时间来计算立体空间距离,居然这样大,由此可见,我们直接感觉中的天体充满了错误。而科学的伟大功能之一,就是对常识,对人所共知、天经地义的共识的某种批判。此外,就是对科学知识本身的不断批判。例如,相对于行星来说,恒星是静止的,但是,科学告诉我们,恒星也是在不断运动的:它处在银河系中,太阳和邻近的恒星都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