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谈历史课中的思维求异途径

谈历史课中的思维求异途径_第1页
1/2
谈历史课中的思维求异途径_第2页
2/2
谈历史课中的思维求异途径制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思维求异。思维求异已成为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历史课中,笔者尝试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引导学生思维求异。一、在文字史料教学中求异。二、在运用地图中求异。三、在因果探究中求异。对历史因果关系的剖析是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长期以来,多数老师囿于教材中因果关系的线性思维模式,不敢越雷池一步,缺乏应有的探究精神。学生也只是被领着在现成的因果道路上游历一番,致使其思维求异流于形式。在因果探究中求异方法有二:一是“视角求异”,它要求老师先对现成的结论(一般为历史课本中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此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并启发学生对历史现象可以从多角度多视角进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历史现象,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然后师生共同评价、完善结论。例如在讲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时,传统的观点是,由于会议上中国的多项要求遭拒,故是一次失败的会议。老师在肯定传统观点合理性的方面的同时,又列举了近年来学术界对华盛顿会议评价的新观点: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外交胜利。相对以往中外不平等的签约会议,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首次没有丧失更多民族权利的会议,而且争回了某些权利。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但已没有像日本当初提出的那么苛刻。那么,为何对会议的评价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老师可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其原因。应该讲,在很大程度上两种评价差异是由于观察历史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二是“理论(观点)求异”,即老师在中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是根据何种原理或理论推导出来的,理论是否严谨,是否完善。在历史教学中,师生只有不满足于已有因果论述,不局限于常规思维习惯,敢于创新,才能在见人之所未见,思人之所未思的教学境界中,获得真知灼见。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谈历史课中的思维求异途径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