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政策发展研究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政策发展研究_第1页
1/4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政策发展研究_第2页
2/4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政策发展研究_第3页
3/4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政策进展讨论摘要:梳理我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政策进展脉络发现,既有政策经历了实践回应、改革、持续改进、深化加强等四个阶段,呈现进展起步晚、永恒的价值取向、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政策推动中的局限性等特征。在政策未来进展中,应始终坚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切实营造和谐的教育人文环境。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权;保障政策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政策进展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转型。20 世纪 80 年代,大规模劳动力涌向城市,尤其是发达地区,由初期的青壮年单身进城变为举家迁移,并在城镇定居,其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逐渐凸显,引起社会关注。1995 年《中国教育报》刊登的文章《流动的孩子哪上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探讨》,开始了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讨论[1],中央政府对此问题给予了及时的回应并付诸了政策上的行动。笔者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政策进行了梳理,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实践回应阶段(1995—2000 年)、改革阶段(2000—2024 年)、持续改进阶段(2024—2024 年)、深化加强阶段(2024 年至今)。1.实践回应阶段。1995 年,国家首次在北京丰台等 6 个地区进行试点,1996 年出台了《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1998 年,国家教委和公安部联合颁布《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对解决流动儿童就学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首次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做出了回应,并在政策上付诸实践。梳理发现,1995 至 2000 年间的随迁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政策主要针对流动人口中的适龄儿童,规定了流动人口子女在有监护条件的户口所在地入学,反之在流入地入学;规定在公立学校借读为主,学校可以收取借读费,但高昂的借读费使得农民工群体异地入学“望钱兴叹”。总体看来,只是抽象地规定了流入地政府与户口所在地政府要相互配合做好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并没有出台实施细则来保障具体工作的开展,而且在流入地上学只能在“有条件的地方”、“借读”,而且要缴纳一定的“借读费”。[2]2.改革阶段。2001 年至 202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进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进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政策发展研究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