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传世古韵新生对中国来说,陶瓷具有非凡的意义。早在约公元前 8000 年到公元前2000 年(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发明了陶器。随着文明的进展,陶瓷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几乎成为了中国的代名词。陶瓷工艺古老而精湛,随着科技的进展,它又将焕发怎样的新光彩呢?传世工艺常见的陶瓷制作原料包括高岭土、瓷石、石英、长石。这些材料经过磨洗、除杂、揉匀后,调和成瓷泥,再利用模具压制或车制、雕刻,制成陶瓷坯体,然后进行晒坯,即把坯体晒干,接着绘画上色,施釉,最后入窑烧制,得到瓷器成品。也可在陶瓷坯体上施釉烧制后,再绘画上色、施釉,放入窑中进行二次烧制,获得瓷器成品。有趣的是,在烧制陶瓷的过程中,古人会以窑旁井水的深度来决定是否烧窑。窑就是用砖砌成的一个小屋子,把瓷器坯体放入窑中后,再用松木柴火不断加热,获得 1000 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以达到烧制瓷器的目的。假如井水深度太高,那就不适合烧窑,因为窑的状况与泥土湿度有关。只有在泥土干燥的条件下,窑中的环境才适合瓷器的烧制。当窑中瓷器烧成后,窑主进窑取件,假如发现瓷器达不到标准,就会直接摔碎,避开劣质的瓷器流出。例如,在浙江的上林湖地区出土了一大批古代秘色瓷的碎片,据考证就是被工人故意摔碎的,表明古人对“产品质量”的管理非常严格。瓷魂为釉假如我们观赏一件瓷器,它晶亮如玻璃的釉色会吸引我们第一眼的目光,而在陶瓷制作工艺中,花样翻新的釉料和瓷釉烧制技术,是人们进展陶瓷工艺的重点。釉是一种硅酸盐,陶瓷器上所施的釉一般以石英、长石、黏土为原料,经加水调制后,涂敷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的焙烧而熔融,温度下降时,形成了陶瓷表面的玻璃质薄层。它使陶瓷拥有了较强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等,还能防止液体和气体对陶瓷的侵蚀。当然,它还能让陶瓷变得非常美观。釉的种类很多,按性质分,有瓷釉、陶釉及火石器釉;按烧成温度分,800~1100 摄氏度烧成的釉称为低温釉,1100~1250 摄氏度烧成的釉为中温釉,1250 摄氏度以上烧成的釉为高温釉;按釉面特征分,颜色釉五彩缤纷,结晶釉纹样繁丽,窑变釉变化多端,裂纹釉清雅古朴。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还出现了流动釉、变色釉、彩虹釉、夜光釉等新品种。结晶釉,釉内出现粗大醒目的结晶。瓷板画,先将素坯烧成一块板,再在板上雕刻出画的立体轮廓,上釉、上色,烧制而成。窑变釉能体现出水墨般的延展氤氲的效果。在瓷器烧制好之前,你无法预料最终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