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天刚蓝了两天,就又重度雾霾了。继 12 月 5 日提前 30 多小时发布空气污染橙色预警之后,7 日 18 时,北京市应急办将这一预警提高到红色级别,全市于 8 日 7 时至 10 日12 时将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措施。这是北京首次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红色预警没启动的时候,很多人追问什么时候能启动;当它真的来了,又觉得好像对自己没多大用。毕竟,雾霾就在那里,而我们就在霾里。环境监测专家告诉我们,调整预警级别,依据的是数值预报,而非个人感受:启动红色预警的条件是,未来 3 天是否会持续出现严重污染。北京市的通报称,根据未来几天的气象条件,估计空气重污染将持续到 10 日,达到启动红色预警的条件。而根据《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要求,重污染预警需要提前一定时间发布,以便为息传达和实行应急措施留出时间。这就是此次红色预警的由来。应急预案,本质上还是应急,只是在空气持续重污染情况下实行的非常之举,目的是为了削峰,尽量降低重污染带来的危害,防止人为因素雪上加霜。在空气持续重污染已经危及人的健康和正常生活时,有必要实行措施,对个人活动和生产进行限制。假如因为实行了适当的应急措施,空气污染没有达到更高的级别,没有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恰恰说明这些措施是必要的。当然,预警不会自动生效,停工停产等各种硬措施需要执法监督落实,停课停驶给市民生活造成的不便,也需要提前准备好替代方案。还有,应急毕竟不是常态,危机过后,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首次启动的红色预警,应成为一次警告,提醒城市管理者和每一个人,从源头上治理空气污染,把功夫下在平常。为应对严重污染实行的应急措施,也提供了一个分析污染成因、推动精细化治理的机会。工业污染、施工场地扬尘、汽车尾气,在空气污染中各占多大比重,单双号限行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可以借此进行评估。而这些临时实行的应急措施,比如关停污染企业、整治施工场地扬尘、单双号限行等,有些是早就应该做的,有些则可以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案,这也需要化作日常的。红色预警也告诉每个人,身处雾霾之中,我们能做的不只是自强不吸,或者无奈地编段子,我们更要起而行之,这包括但不限于少开一天车的约束,更要监督政府部门履职,监督落地,举报违法排污行为,等等。只有这样,措施的代价才不会白付,红色才不会变成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