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推广课程反哺课堂教学讨论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社会对高校也提出了越来愈多的要求,高校作为教育机构,除了传统的培育学生和学术讨论之外身份也越来越多,相应的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多,教育对象也由原来单纯的在校大学生转变为包含社会人在内的多重群体,由此,在压力之外,市场也给高校带来一些契机,比如可以通过一些社会推广课程扩大学校知名度及影响力,同时也促进学校内部课程的建设。狭义一点讲,这些课程带着收益性质,即大家理解中的产学研课程,多数是以对外培训的方式呈现。值得探究的是开发课程的授课老师依旧是原来给大学生授课的老师,甚至许多课程是由原来的学校课程延伸而出,但是大学老师的主要使命依旧是培育在校学生,那么两种课程该如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使社会推广课程有效反哺课堂教学呢?1 大量高校社会推广课程产生的原因第一,社会对需求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专业能力之外,更看重其综合素养。在 21 世纪教育和科技飞速进展的时代,知识密集、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在寻求人才的时候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高、精、尖,而更加看重能体现长期竞争力的综合素养。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讨论院共同发布的讨论报告《面对未来:21 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指出,最受各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重视的七大素养分别是:沟通与合作、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以及公民责任与社会参加。新浪网曾经的人力资源总监段冬先生在谈及招聘大学生的时候比较看重的是哪些素养问题时说,企业更看重的是人品、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良好的进展潜力。这些综合素养不仅是个人魅力和竞争力的体现,同样也关乎企业的信誉度、竞争力。当企业越来越意识到这些综合素养的重要性时,在招聘新员工的时候就会更加注重应聘人员的这些素养,同时也会想办法弥补原有员工身上的不足与缺失。于是培训市场一时大热,培训课程如雨后春笋般簇生。第二,高校成熟的课程体系,能够很快地催生出社会推广课程。高校本身承担的使命就是为社会输送人才,课程是学校的核心。无论是在专业教育还是在通识教育方面其自身都有经过多年实践的相对比较合理的课程体系,在和社会行业教育需求的对接上面有很大的契合度,因此在开发社会推广课程方面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以笔者所在的西安欧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为例,已经成功开发出如《职场礼仪》类、《时间管理》、《力》、《PPT 制作与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