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古港的守望者时至今日,当年飘洋过海、在黄埔古港叱咤风云的洋商、航海家、传教士等似乎已灰飞烟灭、无迹可寻。但踏入黄埔长洲岛深井村的竹岗,我发现他们仍在,仍在守望着这片传奇的港口。他们深埋在竹岗山坡的外国人公墓中,高耸的墓碑如同历史的舍利子,旷世独立,透射和延伸着当年波澜壮阔的传奇。这片公墓深藏于深井的山坳上,如今要寻访仍殊为不易。去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我慕名而来,开车且调校着导航定位辗转到达竹岗后,我在一段路边发现了“外国人公墓”的路牌,但没找到任何通过公墓的路口。当地村民对公墓有所听闻,但能指定确切位置的着实为数不多。绕着竹岗数个来回打听后我才获悉,要么从北边通过一个军事禁区的审查和穿过营地后才能拾径而上公墓,要么从东边翻过一个拓展培训基地后才能一睹公墓真容。我进入公墓时已临斜阳夕照。广东省人民政府将公墓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匾,铺于登山台阶未端一侧的地面,浮尘遮盖,几不可见。公墓共筑三级墓地平台,每级错落四尺有余,收墓碑 29 座,用地约 400平方米。墓园制式为典型的西洋风格,铺在地上的墓面平整且覆盖简洁,所有的坟墓均选用白色条石为碑,齐刷刷地向着珠江流入大海的方向,如同一队队踮高脚跟遥望远方的面庞。整座公墓的周遭包围着绿色的竹林和恣意蔓延的藤草,我站在无人打理的公墓里,如同站在一只墨绿色的倾侧的碗底中,道不清的没落和荒凉。白色的墓碑上或繁或简地雕凿着纪念逝者的铭文,历经数百年的风吹雨打已是深浅不一,在黄昏斑驳的光影闪照下,教人思绪油然穿越时空。外国人公墓的由来长洲深井外国人公墓的由来跌宕起伏。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设立江、浙、闽、粤四海关。粤海关设立以后,从事海上贸易的以及外交、传教、邮政、行医考察的夷人逐渐经黄埔古港进入广州。漂泊勞顿中,一些夷人客死广州。18 世纪前夕,经两广总督吴兴祚、广东巡抚李士祯和粤海关监督宜尔格图连署决定,将长洲、深井两岛(后深井岛成为长洲岛的一个村落)的几座山头作为安葬在广州去世的外国商人、官人、船员的墓地,广州自此出现了外国人公墓。十八世纪中叶以前,在长洲、深井两岛安葬的外国人数量稀少,不少由于长途航行在船上死去的船员和商人更多被安葬在黄埔古港边上的林樾中,至今当地人仍不时发现当时夷人的墓碑散落在黄埔村周围。广州进入“一口通商”时期,对外贸易空前辉煌,成为科学文化西风东渐的要冲。那时,黄埔古港万船丛集,桅樯耸天。长洲和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