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克服粗心的毛病 “粗心”是与众多的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当问及孩子学习状况时,百分之八九十的家长脱口而出的回答。“粗心”的表现形式:“粗心”表现在学习方面比较突出,例如:表现在数学方面:把符号看混,如“+”看成“-”;把数字看混,如“5”看成“3”;忘了写答案,抄错了题,数错了数等;表现在语文方面:学拼音困难,阅读能力差,错别字多,作文偏题等。孩子“粗心”,往往也会表现在生活的许多方面。譬如:上学时忘了带做好的作业本,开门进屋后忘了把钥匙拔下来,自己的东西总是丢三落四,到用的时候满世界找也找不到等。从小培育孩子良好的习惯,让人终身受益无论从长远来看还是从目前孩子的学习状态来看,粗心都是应该纠正的。分析孩子粗心的原因,大多数家长都会认为是孩子学习不仔细,太马虎,缺乏对学习的兴趣,贪玩等如何看待孩子粗心,家长的认知有一些误区:误区一 孩子学习主观上不仔细。其实,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不是他学习不努力,而是他的学习能力进展不平衡,孩子的听知觉和视知觉是影响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这部分孩子说他们粗心,他们是冤枉的。不是孩子不想好,而是他的能力没达到。误区二 片面关注学习习惯,忽视做事的条理性。学习上细心的习惯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与生活习惯不可分,那些做事丢三落四,缺乏条理,不能坚持到底的孩子,往往在学习上容易粗心。家长应该从小让孩子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小的时候让他收拾好自己玩的玩具,大一点时,帮着洗碗。误区三 家长任意的惩处孩子。比如:抄十遍书 每天作 50 道口算题等,让孩子心理上产生厌倦,失去学习的兴趣过度单调的重复,引起孩子的反感,欲速而不达。其实,孩子学习情绪的好坏,对学习的影响很大。刚上学的时候,每个孩子都雄心勃勃地要争第一,可是孩子们的学习能力确实存在某些不同,在这些学习能力没有提高的情况下,孩子再努力,结果总是不尽人意。更重要的是,老师和家长误解他认为他贪玩,心思不在学习上,学习不仔细,不专心等。家长的批判,甚至打骂,使孩子心理受到严重的挫折,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学习的信心,虽然看他坐在桌子旁学习,其实心早就飞了。因此,对孩子要鼓舞,有进步时就表扬,让他看到希望,使他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调动起他的学习主动积极性,我比较喜爱用赏识教育,让孩子心灵充满阳光。在学习上,要培育孩子的阅读能力,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和孩子出门时,看见什么说什么,譬如,让他口头描述超市,新华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