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认知心理与行为实验【本章精粹】◆实质理性和过程理性的区别。◆启发式偏差的内容。◆框定偏差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默认选项”如何与“维持现状偏差”联系在一起。在行为经济学理论体系产生的过程中,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HerbortA.Simon)的“有限理性”发挥了启蒙作用。在此之前,“理性经济人”是新古典经济学的重要假定,冯·诺依曼(JohnVonNoumann)和摩根斯坦(Morgenstern)以及萨维奇(Savage)等建立的“预期效用理论”(expectedutilitytheory)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上,并以严格的数学方程将人类的认知及偏好形式化。而西蒙等人所倡导的研究方法,强调人类决策过程中的真实心理活动对人类决策行为及结果的影响。以此为基础的行为经济学否定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理性经济人”的基本假定,认为经济行为的决策者不是纯粹理性的,而是有限理性的。因此,在人的认知过程中,会由于其处理信息时的非完全理性而产生种种偏差。本章将就人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偏差及其表现展开论述。实质理性过程理性认知偏差出租车案例框定偏差负面情感维持现状第一节认知理论及认知的有限理性一、人的认知过程:信息加工系统20世纪50年代,信息科学作为一门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得、变换、储存、处理、显示、识别和利用的新兴学科诞生了。随后,人们把这门科学中有关信息的规律和理论推广到不同的研究领域。1978年,纽威尔与西蒙(Newell&Simon)将信息加工的观点引进了心理学研究领域,认为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事实上,纽威尔与西蒙所提倡的类比只涉及软件,即机能性质上的类比(即在行为反应水平上的类比),例如记忆、思维和推理等。然而,纽威尔和西蒙认为人脑与计算机这两者不能在硬件上进行对比,因为人的物质结构是生物细胞,而计算机是电子元件;同时,他们又指出,人与计算机在功能上是有相似之处的,因为两者都有信息输入和输出、信息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两者都需要依照一定的程序对信息进行加工。据此,纽威尔和西蒙倡导将计算机作为人的心理的模型,并试图对人的心理及计算机的行为作出某一种统一的解释。信息加工系统是指能够接收、存储、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系统。这个系统由多个部分组成,纽韦尔(Newell)和西蒙为此提供了一个简洁的模型来表示信息的输入、编码、加工、存储的过程。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如图2-1所示。从图2-1中可以看出,信息加工系统由记忆装置、加工器、效应器和接收器组成,其各自的功能与关系如下。记忆装置是信息加工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记忆装置中,存储着大量的符号结构,它们由各种各样的符号按照一定的内在关系联结在一起而组成认知结构,而信息加工就是对符号和符号结构的操作与处理的过程。图2-1信息加工系统加工器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执行操作工作,按照特定的指令程序对信息进行控制或处理。一般包括3个方面:①一系列基本的信息加工过程;②短时记忆,即对输入和输出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③一套解释程序,即确定信息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的先后顺序,以及需要执行加工处理的基本信息。接收器和效应器具有输入和输出的功能。输入是指把信息输入信息加工系统的过程,也就是在记忆系统中建立代表外部事物的内部符号结构。输出则是与输入相反的操作过程,是指接收指令程序并作出反应活动的过程,其涉及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功能,并通过信息加工系统中的输入和效应器这两个部分来实现。认知心理学将人们的认知过程视为人脑的信息处理过程。该过程包括4个主要环节,即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输出和信息反馈。这些环节均受到决策环境和行动后果的影响。行为决策者哈格斯(Hogarth)提出的“判断的理论模式”很好地反映了人们的认知过程,如图2-2所示。①图2-2判断的理论模式二、理性认知的分类与基本模型(一)实质理性和贝叶斯规则关于人类认知的普遍认识是:人是完全理性的,每个人尽力做到不犯错误,坚持正确的①①RobinM.Hogarthed.,InsightsinDecisionMaking:Theoryandapplication.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观点和信念。现代经济学中的“理性”主义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