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垃圾分类的经验与思考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垃圾分类与广阔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关系到资源节约,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垃圾分类政策的落实,有赖于社区治理的实践。广州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目标与社区治理相结合,用协商治理实现社区善治,积极优化垃圾分类工作,践行新风尚。2025 年《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出台,开启了广州社区垃圾分类治理的新篇章。通过建立健全市、区、街道三级生活垃圾分类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基层部门联动。截至 2025 年12 月,广州市共有 166 个街(镇)设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占比高达93.7%;1517 个社区建立了社区联席会议,占比高达 95.6%。合理、透明、法律规范的协商与沟通,促进了社区层面凝聚垃圾分类的共同意识。因地制宜开展社区垃圾分类广州社区垃圾分类的实践,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政府推动,全社会参加。广州坚持党建引领的原则,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基层党建清单、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服务内容和基础网格化服务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志愿者、环卫工人等主体的积极作用,引导监督社区居民开展垃圾分类。截至 2025 年 12 月,广州市回社区报到参加服务党员人数达 20.9 万人,其中参加垃圾分类工作约 9.4 万人。同时,全面发挥基层能动性。白云区率先在全市建立首个业委会党支部,推动垃圾分类等小区重大事项的决策。该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主动与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对接,动员热心业主参加社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目前,已进展为街道党工委领导、社区党组织监督、业委会党组织负责的三级组织架构,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不断向纵深推动。第二,定时定点,铺设垃圾分类网络。近几年以来,广州各区努力推动楼道撤桶,推行定时定点投放模式。在物业管理完善的新楼盘区域中,黄埔区撤桶率已经达到 95%。在旧小区较多的中心区中,海珠区撤桶率也已达 70%以上。从数据来看,广州不少小区已经成功实现楼道撤桶。然而,楼道撤桶也给各主体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较大不便,社会对此做法的接受程度不高。例如,部分投放点因垃圾投放过多出现“爆仓”现象。部分居民看到垃圾桶满后便把垃圾直接扔到桶边,既违反垃圾分类的原则,又破坏环境。而且,不少低楼层居民对在一楼放置垃圾桶也有不满。对于楼道撤桶后如何选点、如何去做到及时收运等问题,物管、业委会及居民之间仍需进一步协商。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