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行为问题的区分学生的行为问题与其心理问题有关,我们要去识别与分析学生的行为是否有问题就必须知道心理健康的标准。所谓的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没有心理上的疾病或变态,而且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具体而言,一个人心理健康的人,应达到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心境良好、人格完整和谐、智力正常和心理年龄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是否异常,主要以经验、社会常模和社会使用和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为标准。教师在学生身上发现的问题,既可能是品德问题,也可能是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如果不把它们弄清,就进行辅导教育,结果往往不如人意。项老师也提到如果把心理问题品德化,会造成上课捣乱、惹事生非、屡犯纪律,静不下来、注意力不集中等毛病;反之,学生的不良行为就不能得到制止,严重者甚至可能发展为触犯刑法的法律问题。老师可以利用方法给学生调适心情和情绪,尽可能的解决学生行为问题。第一种是宣泄法,当你对生活环境感到极端厌倦、压抑时,应适当地发泄一下内心的积郁,使不快情绪彻底宣泄。第二种是角色互换法,在心理上将自己与他人调换位置,设想自己是对方或是其他比你受伤害更重的人,将心比心地思考,摆正自己与他们的位置,找出自己在此次事件中应负的责任,这样就学会了理解别人,尊重别人,也不会再钻牛角尖。第三种是当自己被消沉、失望、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笼罩时,不妨对自己说:“你难道就这样没出息吗?”“一点小灾难就会把你击倒吗?”然后再作出积极的回答。通过一些富于挑战性和刺激性的言语,激发起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把自己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中拔出来。第四种是转移目标法,有意识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方面去,如在心情烦闷、焦虑不安时,就去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或将心思集中到劳动或学习中去,以使自己从中获得乐趣和满足,排遣心中的忧闷和烦恼。小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四点:①家庭的不良影响②社会的不良影响③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④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那么如何去矫正呢?①对学生要给予充分的信任和爱。品德不良的学生,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对人有戒心和敌意,他们往往认为教师厌弃自己。因此,教师要注意情感的培养。②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自尊心是一种个人要求受到社会、集体尊重的感情。集体荣誉感是人们意识到作为集体成员的尊严的感情。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小学生克服缺点、努力上进的动力。③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采取多样的教育措施。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既要注意他们的一般特点,又要针对他们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学生行为问题区分的意义十分重大,无论是品德问题还是心理问题我们只有分清学生行为问题的性质才能更好的去教育孩子引导孩子。让我们一起去努力,就会让孩子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