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免疫应答过程有赖于免疫系统中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细胞间直接接触以及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或其他生物活性分子介导的作用。表达于细胞表面的功能分子是免疫细胞相互识别和作用的重要分子基础,包括细胞表面的多种抗原、受体和黏附分子等。有些细胞表面功能分子也称为细胞表面标记。第一节人白细胞分化抗原一、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一)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人白细胞分化抗原(humanleukocytedifferentiationantigen,HLDA)主要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为不同谱系(lineage)、各个细胞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表达的细胞表面分子。由于20世纪80年代初白细胞分化抗原研究兴起时,主要是研究淋巴细胞和髓样细胞等白细胞的表面分子,“白细胞分化抗原”因此而得名。实际上白细胞分化抗原除表达在白细胞外,还广泛分布于多种细胞如红细胞、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等。白细胞分化抗原大都是跨膜的糖蛋白,含胞膜外区、跨膜区和胞质区;有些白细胞分化抗原是以糖基磷脂酰肌醇连接方式,锚定在细胞膜上;少数白细胞分化抗原是碳水化合物。人白细胞分化抗原根据其胞膜外区结构特点,可分为不同的家族或超家族。常见的有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细胞因子受体家族、C型凝集素超家族、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等。(二)分化群的概念1975年创立的B淋巴细胞杂交瘤和单克隆抗体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白细胞分化抗原的研究。国际专门命名机构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clusterofdifferentiation,CD)。在许多情况下,单克隆抗体及其识别的相应抗原都用同一个CD编号,在阅读教科书和文献时需区分所指的CD编号是表示细胞膜表面分子,还是针对此分子相应的单克隆抗体。经过九届国际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专题讨论会的命名,目前人CD的编号已命名至CD363,可大致划分为14个组,有关CD分子的主要特征见本书网络增值服务。二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功能人白细胞分化抗原按其执行的功能,主要分为受体、共刺激(或抑制)分子以及黏附分子等,其中受体包括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受体及其共受体、模式识别受体、细胞因子受体、补体受体、NK细胞受体以及IgFc段受体等。有关T细胞受体TCR、B细胞受体BCR、NK细胞受体、模式识别受体、补体受体和细胞因子受体等内容在本书相关章节中作重点介绍。第二节黏附分子细胞黏附分子(celladhesionmolecule,CAM)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结合的分子。黏附分子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使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发生黏附,参与细胞的识别,细胞的活化和信号转导,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细胞的伸展与移动,是免疫应答、炎症发生、凝血、肿瘤转移以及创伤愈合等一系列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分子基础。黏附分子属于白细胞分化抗原,而且大部分黏附分子已有CD编号,但也有部分黏附分子尚无CD编号。黏附分子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概念蛋白家族等。一、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具有免疫球蛋白V区样或C区样结构域的分子归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ulinsuperfamily,IgSF。IgSF成员在免疫细胞膜分子中最为庞大,不仅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功能也十分多样和重要,主要参与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并参与细胞的信号转导。IgSF黏附分子分布和功能在本书相应章节中有详细介绍。此处以APC与T细胞相互作用为例,对属于IgSF的黏附分子CD4、CD28、CTLA-4(CD152)、CD80(B7-1)、CD86(B7-2)、ICOS(CD278)、ICOSL(CD275)、ICAM-1(CD54)、PD-1(CD279)、PD-L1/PD-L2(CD274/CD273)的表达和相互识别分子作一简要的介绍。二、整合素家族整合素家族(integrinfamily)是因该类黏附分子主要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使细胞得以附着而形成整体(integration)而得名。(一)整合素分子的基本结构整合素家族的成员都是有α、β两条链(或称亚单位)经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异源二聚体。α、β链共同组成识别配体的结合点。(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