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的演进及进展 [论文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产权论竞争论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进行国有经济改革,经过了几十年的进展,逐渐形成了产权论、竞争论、结构调整论等理论,本文对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理论演进与进展进行系统的梳理。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对于我国的经济进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改革开放以后,旧有的国有经济模式逐渐成为经济进展的桎梏。为了使我国经济能够更快更好的进展,1979 年,我国开始进行国有经济的改革。经过了近三十年的探究,我国的国有经济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国有经济改革的“产权论” 从中国国有经济改革开始以来,有关“什么是国有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的争议就一直存在。在主流经济学家中,一般认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是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即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中国经济学界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产权论理论源于科斯开创的产权经济学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根据这一理论结论,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和根本就是改变国有制。因此,诸多经济学都针对国有制的弊病提出产权改革,认为对国有制进行产权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和整个经济体制的核心。持这一观点和改革思路的包括了蒋一苇、董辅轫、厉以宁、刘伟、张维迎、樊纲等经济学家。 老一辈经济学家蒋一苇指出,实行国有制形式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存在诸多弱点,既没有解决劳动者直接支配生产资料的问题,也不适应商品经济资金运动的客观规律。因此,深化企业改革必定涉及所有制的改革,除了少数特别部门可以继续实行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外,大量的公有制企业势必进展为混合所有。 对产权经济学理论进行充分论述并将之用于中国国有经济改革的主要学者是张维迎。张维迎(1995)认为,在中国,国企的经营人员是由政府官员来选拔的,因此,政府官员就拥有企业的控制权,但是政府官员却不享有剩余的索取权。政府官员手中的控制权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廉价投票权”。经过长期的理论论争和实践的总结,“产权改革论”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主流已经确立,人们都已基本承认国有制所固有的体制弊端。但是,“产权改革论”并非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部理论依据,其所主张的政策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操作障碍。实行民营化、私有化,对国有企业产权实行放开,还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 二、国有经济改革的“竞争论” 产权私有化曾被认为是解决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困境的有效措施。但是,俄罗斯的全盘私有化没有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