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连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评价 一、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其原因 (一)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 1984 年,我国才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起初, 中国 人民银行设计该制度的思路是要保证集中控制必要的信贷资金,以便通过再贷款形式控制信用规模及调整信用结构。从 1985 年至今央行根据国家宏观 经济 调控的需要,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 23 次的调整,如图 1 所示。 1985 年央行把法定存款准备率统一调至 10%。随后的两三年内,由于严重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央行在两年内两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起到紧缩银根、抑制通胀的作用。 1996 年我国经济实现“软着陆”之后,宏观经济形势发生转折性的变化,短缺的经济 时代 基本结束,需求不足成为经济 进展 的主要制约因素,国民经济的进展需要更多的信贷支持。经过充分的酝酿和准备,1998 年 3 月,央行对 金融 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 13%大幅下调到 8%。1999 年,我国内需不足和通货紧缩现象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日趋明显,我国经济的启动此时除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外,还需要相应增加货币供应量予以配合,为此,央行进一步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至 6%。这两次的效果非常明显,2000 年存款金融机构的贷款量比 1998 年增加了约 2万亿元,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2025 年上半年,由于贷款扩张迅速,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不断下降,并导致总准备金比率下降。在这种压力下,央行不得不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 7%,以调控信贷走势,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2025 年一季度,银行贷款再次呈现快速增长,一些贷款扩张较快的银行,资本充足率及资产质量等指标有所下降。于是,央行从 2025 年 4 月 25 日起施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并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个百分点。到 2025 年,由于我国信贷规模激增,出现流动性过剩 问题 ,央行实行了连续小幅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至今共上调 16 次,以控制过剩的流动性,以下就调整的原因进行 分析 。 (二)央行连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分析 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国际收支的大幅顺差导致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货币信贷总量增长过快,这是造成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央行实行了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仅在 2025 年一年内连续 11 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高频地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十分罕见,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