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和宋代江南的水利、农业 (二)治水治田技术的进步 上述宋代两浙、福建等地的塘陂修筑技术进步,加速了水田的开发、整治,使大片斥卤之地成为良田,体现了治水治田的一致性。但是治水与治田结合的典范当推浙西太湖地区的治理工程。1.郏氏父子和单锷的治水治田理论北宋熙宁三年(1070)昆山郏宜上水利书,详陈太湖地区治水治田的建议:“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于苏州,然自唐末以来,经营至今,未见其利者,其失有六。”这六失的要点是:一、苏州东面、北面出海、出江水道皆有百余里,“近三四十里地形颇高”,水退时东面、北面诸浦之水反而倒流;二、治水与治田未能兼顾;三、诸浦虽有决水之道但未能使水必泄于江;四、治苏州之水不在望亭堰兴废;五、苏州水泄原因在于松江盘曲不畅;六、围湖成田影响湖水容积之说为片面之辞。郏亶的六得要点是:“辨地形高下之殊,求古人蓄泄之迹,治田有先后之宜,兴役顺贫富之便,取浩博之大利,舍姑息之小恩。”因为昆山之东有岗陇东高西下,常熟之北地势也北高南下,形成高田患旱,水田患水,故应既治旱又治水。至于古人蓄泄之迹主要指苏州东北之岗陇高田本由岗门、堰门、斗门拦水灌溉,后因岗堰斗门破坏,塘不蓄水,岗东高田变为旱田;另外水田靠浦泄水以免被涝,所谓“纵浦以通江,又为横塘以分其势,使水行于外,田成于内,有圩田之象”。以后也因堤防坏,水乱行于田间,可见堤堰即固田之防。第三得即为郏亶的治水治田主张之一:“凡所谓高田者,一切设堰潴水以灌溉之,又浚其所谓经界沟洫,使水周流于其间以浸润之,立岗门以防其壅,则高田常无枯旱之患,而水田亦减数百里流注之势,然后取今之凡谓水田者除四湖外,一切罢去。其某家经某家浜之类,循古今遗址,或五里七里而为一纵浦,又七里或十里而为一横塘,因塘浦之上以为堤岸,使塘浦阔深而堤岸高厚。塘浦阔深则水通流而不能为田之害也,堤岸高厚则田自固而水可排而必趋于江也。”此外,郏直还主张把松江的弯曲部(槎湖、金灶、子浦)“决之使水必趋于海”。郏亶在分析了苏州治水治田六失、六得之后,五论其主张,这五论把上述得失观点包括进去了,所以不必细述,以免重复,但其辩证的治水治田思想,还应予以强调。如他非常注意古人的综合治理思想,说:“古人使塘浦深阔若此者盖欲取土为堤岸,高厚足以御其湍悍之流,故塘浦因而深阔,水亦因之而流耳,非专为阔其塘浦以决积水也。”既兼顾排水保田(堤岸内为圩田),又在雨量多时抬高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