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整合 摘 要:抗日战争期间,边区存在着农业劳动力不足和分布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大生产运动兴起后,边区展开了一个以增加粮食为主的垦荒运动,使劳动力更加显得不足。边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办法对边区农业劳动力资源进行整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分散的个体劳动组织起来,使其由个体劳动转变为集体劳动;二是通过移民政策,把地少人多地区的过剩农业劳动力迁移到人少地多的地区,同时把国统区和沦陷区流动到边区的难民安置到农业劳动力不足的地区。在对乡村农业劳动力进行整合时出现了曲折与反复,反映了国家政权在制定行政制度和法律时,假如不考虑民间社会传统,必定和民间固有的、约定成俗的惯行发生矛盾和冲突。当这种矛盾与冲突得到调适时,国家政策就容易被民间社会所接受,推行起来就顺利的多。通过讨论表明,延安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对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整合,对建国以后农业以及农村政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关键词:抗日战争 陕甘宁边区 农业劳动力整合本文探讨的是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是如何整合农业劳动力资源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已出版的陕甘宁边区史讨论的着作有所涉猎,但仅仅限于对边区劳动互助组织数字的排列。在边区经济史讨论中,对劳动力的不足和分布不平衡、1937—1940 年劳动力重组的失败和 1942 年底西北局高干会议对边区劳动力重组的影响以及通过移民和吸收难民解决边区劳动力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学术界尚无专文讨论。笔者在前人对边区经济史讨论的基础上,利用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编的有关资料、抗战时期西北局讨论室的调查资料以及延安《解放日报》刊登的相关资料,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在劳动力资源的整合进行论述。一、边区农业劳动力存在的问题陕甘宁边区传统农业经济是以个体家庭为主的小农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的分散和分布的不均匀。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在未经过土地革命的地区。一方面,这些地区自然条件较好,人口多,土地相对不足;一方面,没有经过土地革命,土地占有的不均衡,造成了农业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如绥德、米脂等县。[1] 绥、米两县因土地不足和租不到土地的农民,为了谋生只得外出打工或举家迁移到地广人稀的地区。二是经过土地革命的地区。一方面,这里的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人口稀少,有大量的可耕地;另一方面,经过了土地革命,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显得农业劳动力不足,大多数农民雇不到长工。 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