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XX县**乡设置党小组管理模式的调查与思考做法2、灵活多样安排内容。党小组在服务内容上已替代了社干部的职能,职责被界定为组织、宣传、传递、引导、管理五个方面,工作侧重于服务与管理。主要是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党员学习政策、理论,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社情民意,及时向村支部或乡党委反映情况;引导党员在群众中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做好各村民小组范围内的安全稳定工作和社务事务管理工作;发现、培养和推荐优秀人才;监督村干部严格遵守国法政纪和财经制度,为乡、村经济建设、产业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党小组社务管理实行定期公示,“阳光”作业,随时接受村民监督,让村民知情。在内容上即涵盖了原社干部的职责,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两者兼顾,一举两得。3、群策群力解决问题。**乡坚持以“总分结合”原则贯穿活动的始终,保障了党小组工作正常有序运行。乡党委对各党小组实行统一领导和指导,党委成员经常深入到各小组,实地接触,了解和掌握党员、群众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状况,运用多种形式,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帮助党小组解决热难点问题。各农村支部具体抓各自责任内的党小组建设,结合具体情况协调各小组之间的关系,适时加以调节和引导。各党小组在支部的统一带动下独立安排和开展工作,处理社务事务,管好用好村民小组集体经费。每名党员坚持经常性和突发性工作结合,深入到农户家中调查研究,直接面对群众,倾听群众意见和呼声,对群众提出的热点、疑点问题进行答疑,做好关系协调,争议调处和农民维权等工作,及时将搜集到的情况反馈给乡党委政府和支部。通过齐抓共管,党委、支部、党小组、党员个体四个层面的工作拧成了一股合力。成效3、突出问题得到及时化解。长期以来,农村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群众反响较大。成立党小组后,党情民意得到及时传递,农村社会矛盾得以缓和,问题得到处理,邻里变得和谐了。2005年12月,罗紫村张永志和杨秀兰两家发生纠纷,党小组长祝龙贵立即赶过去,问情况、讲法规、明事理,妥善处理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消除了两家多年积怨,使两家人和好如初。罗紫村4社汤光华,原先是村里出了名的“天棒”,人人见了直想躲。成立党小组后,小组成员轮番做工作,使这位年青人很快认识到了自己缺点。现在他在党小组的帮助下建了一个养猪场、一个酒厂,还饲养了数千只鸭子,一年下来收入近5万元。4、村支部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成立党小组后,党情民意反映渠道被疏通,党员的作用得到了发挥,群众也转而拥护支持村支部,支部有了凝聚力,有了向心力。党小组就如一块磁石,吸住了党员群众的心。静阳村4社成立党小组后,党员唐兴国以前从不关心村支部的事,自从成立党小组,被支部吸收为小组成员后,他经常跑前跑后,忙过没完。“邻居的事,也是我自己的事!自己人咋说两家话。”成立党小组后,象唐兴国这样的党员还真不少。原罗紫村老支书谢明德说“党小组长不是干部,又不拿什么工资,但做起工作来挺要命。”“以前别人见干部就躲,现在不一样了,见了我这糟老头,大家都喜欢,都想和我说心里话。倒也是,几句玩笑话一说群众的思想就通了,事情也好办多了。”通过党员的不懈努力,许多非党村民也被吸收来了。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罗紫村就吸收了16名非党村民参加支部的各种活动。启示1、成立党小组,让党员参与社务事务管理,填补了“撤组减干”后留下的空白。随着农村体制系列调整,社干部在农业生产中的指挥职能被削弱,丧失了指挥权,取消社干部已成了形势发展的必然。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务管理和农事的组织等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成立党小组,让党小组履行社干部职能,接替社干部这根“接力棒”;让无职党员履行社干部职责,充分调动无职党员个体的参与热情,保证了社务事务有人理,有人管,做到管理不中断。通过农民党员的“现身说法”,积极倡导社会新风,支持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宣传税费改革、计划生育、低保和农村安全等农村政策,动员村民遵守村规民约、破除封建迷信、美化村容村貌、净化思想空气,在很在程度上助推了新农村建设。2、成立党小组,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