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与电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各非电类本科专业用)课程名称:电工与电子技术/ElectricandElectrotechnicsTechnique课程代码:242005学时:48学分:3讲课学时:44上机/实验学时:4学时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适用专业:非电类专业开课院系:化工学院、管理学院等教材:叶挺秀,张伯尧.电工电子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主要参考书:[1]秦曾煌.电工学(上下册).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张伯尧,叶挺秀.电工电子学学习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高等学校本科非电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目前电子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发展非常迅速,并且日益渗透到其它学科领域,促进其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程的作用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有关电子电路技术的必要的和较宽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提高工程技术工作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体现先进性,淡化模拟,强化数字技术,加强实践性,应用性和系统性。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模块电路分析基础(10学时)(1)理解电路模型,理想电路元件及电压、电流参考方向的意义。1学时(2)理解欧姆定律和克希荷夫定律。1学时(3)理解电位概念和计算。1学时(4)理解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等效变换,了解电阻的等效变换。2学时(5)掌握用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和戴维南定理分析电路的方法。4学时(6)理解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相位差、有效值和用相量表示法分析正弦交流电。1学时第二模块模拟电子技术(8学时)(1)了解半导体二极管、稳压管和晶体管管的工作原理和主要参数。4学时(2)理解共发射极单管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掌握静态工作点的估算和简化微变等效电路的分析方法,电路电压放大倍数的计算。掌握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的概念,能计算电路的输入、输出电阻4学时第二模块数字电子技术(19学时)(1)掌握与门、非门、与或非门、或非门的逻辑功能,了解TTL、CMOS门电路的特点,了解OC门三态门的概念。3学时(2)掌握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法则,能应用逻辑代数分析并设计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掌握卡诺图的应用。4学时(3)了解8421码编码器和二进制译码器的工作原理。2学时(4)掌握R-S触发器、J-K触发器、D触发器及T触发器的逻辑功能以及触发器逻辑功能的转换。4学时(5)理解寄存器和移位寄存器的工作原理。2学时(6)掌握二进制计数器和十进制计数器,理解任意进制计数器的工作原理。4学时三、习题课或讨论课内容和基本要求习题课是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提高学生解题及计算技能的一个教学环节,它可以是有启发、有讨论的电路典型例题的演示或学生在电路计算中发生的典型错误的分析,可以是有指导,有检查的课堂讨论,也可以是有准备的、紧紧围绕大纲基本内容的专题讨论等。课外习题与作业:每讲都应留课外作业,一般3~5题,习题内容应和所讲的重点内容密切配合。对重点内容安排习题课,以巩固和加深所学内容。四、教学时数分配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讨论课课程设计上机小计第一模块电路分析基础82212第二模块模拟电子技术10212第三模块数字电子技术192324共计374748五、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电子与电工技术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课程的性质应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必要的和较宽的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用此“三基”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电子与电工技术教学应该重理论、重实践、重视新技术与现代分析手段的应用;为学生学习后续相关专业课程、参加工作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电气技能素质的综合性创新性工程技术人才。六、说明1.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行课为《大学物理》和《高等数学》,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电的基本知识。本课程的后续课为一些专业课程,如《电子信息检测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接口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打下扎实的基础。2.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重点:晶体管放大电路分析和数字电路中计数器部分。由于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