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教育课程体系 [摘要]20 世纪,中国师范教育进展经历了由设置独立的“定向型”师范体系向设置多元的“开放型”老师培训体系的过渡,存在诸多问题,如在课程设置上教育类课程比重较低;在课程传授方法上,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老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价值取向上,我们应该转向有用和技术取向;相应地,在课程结构、课程模式等方面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关键词]老师教育;课程;改革 目前,我国的老师教育主要由独立的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和教育学院承担,部分综合性大学也成立了教育学院、教育科学讨论所、老师培训中心和进修中心,但由于起步晚,部分已参加老师培训和培育,部分还处于边缘化状态。虽然在世纪初终于开始了由独立的“定向型”师范体系向多元的“开放型”老师培训体系的过渡,但反对师范教育的呼声从未间断。如何加强我国职前老师教育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我国师范类院校和非师范院校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存在着两类职前老师教育制度。一类是原有的各类师范院校开办的师范专业,这类学校是老师教育的主力军。另一类是部分综合性大学开办的教育学院或教育讨论机构,部分承担老师教育的任务,与前者相比,这类学校的老师教育才起步。师范大学转型和教育学院的组建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普遍性的课程设置问题。主要表现在: 其一,我国目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大学+教育学院”的成功办学模式,眼下在综合大学组建的教育学院,还不能提供不同层次的老师教育模块课程。这些高校大多对老师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老师教育在整个学校事业进展中的地位不高。尤其是合并类综合性大学,学校的兴奋点是在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在全国的综合排名上,因而建多少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多少博士点、硕士点等等,才是学校关注的重点。非师范院校开办的老师教育专业化特色淡化表现在课程安排上,教育类课程比重较低,大多高校教育类课程只占全部课程的 10%左右,而公共学科课程则占到全部课程的 40%左右,学科专业课程占 50%左右。 其二,传统师范大学混合式的老师培育模式根深蒂固,师范性已经渗透在各个专业的办学理念和行为方式之中。各专业学院与老师教育分离,在短期内还难以适应。各类高等师范教育机构在盲目向综合大学看齐的价值取向驱动下,课程存在着严重的窄、旧、杂、空的弊端,课程结构极不协调,其中学科专业课程比例过大,占 72%,而教育专业课仅占 7%,公共基础课程占 21%,教育实习仅为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