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答辩论文正文资料一、绪论(一)新会计准则中的两种会计理念及其历史演变1976 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公布的《会计报表的概念框架》中指出,由于存在不同的企业收益计量理论,因而导致了三种不同的会计理念: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和非勾稽观。前两种观念认为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之间存在着相互勾稽关系,而非勾稽观念已被摒弃。 资产负债观强调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确认和计量,而把收益作为资产和负债计量的副产品进行定义、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观认为资产负债表是第一报表,其提供的信息与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更为相关,而与未来决策相适应,资产和负债应该按现值计价,报表要素的确认则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只有那些能引起未来现金流入或流出的项目才能作为资产和负债报告,而收入、费用的确认则取决于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是否引起了资产和负债的变化。企业的收益是企业期末净资产比期初净资产的净增长额,即收益=(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资产-期初负债)。其中,所有者的投资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而造成净资产的减少,不应包括在收益之中。这样确认的收益是企业的实际收益,不仅包括已实现收益,还包括未实现收益,属于经济收益。在资产负债观理念下,资产和收益概念均符合经济学上的资产和收益概念,其从会计要素的核心概念资产出发的演绎思路具有非常强的逻辑一致性,因而美国 FASB 在成立之初就将其选择作为首创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核心指导理念。 收入费用观是指直接从收入和费用的角度来确认与计量企业收益,认为收益是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结果,即收益概念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因交易所取得的已实现收入和费用之间的差额,收益=收入-费用。它要求准则制定者在准则制定中,首先考虑从交易活动事项产生的有关收入和费用的直接计量入手,根据实现原则确认收入和费用,然后再根据配比原则,将收入和费用按其经济性质上的一致性联系起来,确定收益。该观点主张以交易为中心,强调收益的确定要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和稳健性原则;财务会计处理的重心应该是对收入、费用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在财务报告体系中,收益表是整个报告体系的核心内容,资产负债表是收益表的补充和附属。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会计理念经历了由原始的资产负债观进展到收入费用观,最后又回归到资产负债观的过程。 20 世纪以前,企业只编制资产负债表,而不编制利润表,因此资产计价处于第一性的地位。这一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