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院校德育现况及策略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崇高使命,学校是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变革时期,多元文化的形成、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进展使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的进展上产生了种种新矛盾、新困惑,也给民办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因此,如何适应新时代,加强民办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已是一个值得深化讨论和探讨的重大课题。 一、民办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观念存在误区。很多民办高职院校在德育观念上存在误区,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无用论”,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只要学好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就行了,德育对学生就业起不了什么作用。二是“无必要论”,民办高职院校一些主管领导认为,民办院校和私营企业性质差不多,投入太多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实无必要。三是“无条件论”,民办高职院校大多是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追求必要的经济效益往往是投资者优先考虑的问题。受此影响,投资者往往把经费投入到能产生立竿见影效果的校园和专业的硬件设施上,而德育工作重视程度却很不够,甚至被忽视,一些相关经费很难得到落实和保障。 2、德育对象教育难度较大。相对普通高校而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质量不甚理想,在学习成绩、自我约束力、行为习惯及道德观念等方面要相对滞后些,毋庸置疑这些都给民办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实施理论与实践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3、德育队伍建设不够稳定。众所周知,办好一所学校,必须拥有一支相对稳定、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管理者及师资队伍。民办高职院校由于成立时间晚、起点低,与公办高校相比,无论是办学硬件、软件方面都处于劣势,因此很难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德育管理人才和高素养的老师。这给形成一支专业稳定的德育老师队伍造成了很大困难,从而使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 4、德育模式缺乏特色。民办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与普通高校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别性,其特别性主要源于学生素养的差异、职业教育培育目标的不同等。而目前高职德育模式普遍缺乏特色,基本上是沿袭普通高校的德育模式,比方说在德育内容方面基本和普通高校相似,没有充分体现职业道德特色;在德育方式上趋向于灌输、说教、训导等等,诸如此类的德育模式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德育实效性不理想。 二、提高民办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 民办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