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景泰蓝工艺的进展历程 变革期。这一时期从 1900 年至 1911 年。自清嘉庆年间起,皇宫里的景泰蓝造办处就滑向停产的边缘。同治与光绪皇帝统治期间,皇室工匠大量流失至民间,景泰蓝工艺也开始从皇宫“流失”“、移居”到了民间作坊。1900 年,北京被八国联军攻陷,西方侵略者对景泰蓝十分青睐,通过各种手段收集景泰蓝并将他们运至国外。十年间,景泰蓝制品在中国出口项目清单中所占的比重最重,地位也最重要。晚清政府见此情形便下令农工商部设立工艺局,专门负责景泰蓝及珐琅作坊的建立、产品生产与销售。除了官营作坊之外,民间的景泰蓝商号也纷纷开张,特别是志远堂、静远堂、老天利等商号远近闻名且工艺精湛。景泰蓝市场甚至还出现了过去没有过的有用品,而且销量极大。 更新期。这一时期从 1912 年至 1929 年。国内景泰蓝市场迅速进展,景泰蓝制品在民间十分畅销,而且多为有用制品,例如水烟袋等等。同时,国外市场的扩展也更为迅速。原先法、德、美、英等国商人在北平从事景泰蓝收购的工作也更加繁忙。在北平的王府井大街上,甚至还有专门帮助外国商人代为收购景泰蓝的中国公司。例如著名的仁立公司就是为外商代收的机构。根据当时《中国进出口贸易统计月报》的记载,1926 年景泰蓝出口总额为万海关两,1927 年的出口总额为万海关两,1928 年和 1929 年的这一数字分别为万海关两和万海关两。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景泰蓝出口量逐年递增,景泰蓝国内外市场日益兴旺。有史料记载,1924 年老天利商号一年的交易额高达 20 多万元,它雇佣的员工超过 350 人,就连汉口、上海等地也有它的办事处。老天利的员工中有很多是原来从皇宫里散落至民间的技艺精湛的景泰蓝艺人,因而老天利的景泰蓝制品也几乎完全继承了清朝皇家工艺的水平。 过渡期。这一时期从 1930 年至 1936 年。七年间,景泰蓝工艺没有出现较大的进展,对外出口的数量也常常起伏不定。当时海关出口数据显示,1930 年和 1931 年的景泰蓝出口额数据空缺,从 1932 年至 1936 年,每年的出口额数据依次为万、万、万、万和万海关两[2]4。可见,这一时期的出口量先减后增,1935 年时处于低谷。这种上下起伏的表现说明景泰蓝工艺的进展具有明显的过渡色彩。 衰败期。这一时期从 1937 年至 1945 年,正好是抗日战争时期。1937 年北平沦陷,景泰蓝市场变动剧烈。战争首先使国内交通隔绝,市场萎缩,继而出口渠道也告中断,给景泰蓝业造成了致命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