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全投入的必要性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安全工作十分重视,在安全生产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各行各业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多年工作总结中也都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管理制度,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劳动卫生安全的监督管理办法和安全法规体系。但是单纯注重生产进度和经济利益的倾向还比较严重,忽视了对安全的投入,致使伤亡事故居高不下,尤其是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中毒以及坍塌等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施工人员的工作热情,最终影响了进度、成本和效益,同时也给不少家庭和个人带来了非常大的痛苦和不幸。为什么安全生产的情况一直得不到彻底改善呢?原因固然很多,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执行不当,各种安全生产法规和安全生产制度落实得不好,安全投入问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则是关键所在。所谓安全投入,就是为了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使参加施工生产过程当中的人员、机械、设施、环境等有一定的安全保障功能所作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空间的投入。在整个施工生产的总投入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生产投入,第二个是安全投入。两者都是为了确保整个系统顺利完成生产计划而实行的必要措施,具备同等重要的地位,缺一不可。生产投入效果比较明显、直观,易被大多数人所理解,而安全投入的效果带有隐形性往往被忽视。很多人没有真正认识到安全投入是直接影响着生产投入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条件。众所周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这一方针不仅要求我们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第一位,而且要求我们应在“预防”二字上狠下功夫。长期以来,不少施工企业在安全方面做了不少努力,花了不少精力,做了很多实际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应当予以肯定。但这些努力、措施、办法往往是事后处理,事故预防的管理模式。即:发生事故——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制定改善措施——避开事故再次发生。这种管理模式,不能说不起作用,但收效不十分理想。事故后实行的措施往往是被动的,结果是力没少费,钱没少花,而事故仍然得不到根除。我们应当变被动为主动,变事后处理为事先预防、预控,实行积极向上的管理办法。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进展,一些施工企业只顾眼前的利益,重视生产的投入而忽视了对安全的投入,放松了对安全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致使安全投入严重不足,有的单位安全机构不健全,安全管理人员短缺或配备的安全管理人员文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