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媒介素养理论与实务》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媒介素养理论与实务课程编号B英文名称MediaLiteracyTheoryandPractice课程类型通识选修课总学时32课内学时32课外学时0实验学时学分2先修课程无适用对象全校本科生开课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课程负责人吴玉兰课程简介(200字左右)媒介素养理论与实务是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通识选修课。本课程在阐明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展开对大众传播功能、媒介机构与媒介制度、媒介理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特性等基础论知识的讲授;实务部分着重讲授新闻的采访与写作技巧,以此为基础,进行电视访谈节目、电视娱乐节目、网络舆论引导、危机报道、广告及电影的生产等方面的专题讲授。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媒介的批判意识,传授学生选择、使用媒介的技巧,进而提高其解读、辨别信息的能力和驾驭媒介的能力。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大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新兴的科学方法论,力图合理安排媒介素养理论与实务的结构体系,较准确、全面地概括媒介素养理论与实务的基本内容,期望能较好地体现以下几个特点:1、反映媒介素养理论与实践的最基本、最必需和最重要的内容;2、结构科学,内容新颖,尽可能反映该领域的最新经验及成就;3、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探讨实践相结合。本课程选用吴玉兰所著的《媒介素养十四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以此为框架,根据教时总数和学生专业特点,作适当调整和增删。根据对指定教材及当前新闻传播领域研究热点的总结和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分析,划分出教学重点、难点。为帮助学生将本课程的内核与现实生活真正融会贯通,切实提高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本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在实务学习部分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通过给学生布置课前作业及课上分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能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主动思考,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总结指导。三、学时分配以表格方式说明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教学课时分配周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课时分配课时合计讲课实验实践1第一章媒介素养概述20022第二章大众传播功能认知20023第三章媒介机构与媒介制度20024第四章媒介理论认知20025第五章传统媒体认知第六章新媒体认知20026第七章新闻采访认知20027-8第八章新闻写作认知20249第九章电视访谈节目认知200210第十章电视娱乐节目认知200211第十一章舆论与舆论引导认知200212第十二章危机报道认知200213第十三章广告生产与消费200214第十四章电影生产与欣赏200215(机动)课堂讨论:本课学习的收获与建议1012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媒介素养概述本章教学目的:本章是课程导入课。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媒介素养概念的内涵和起源、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领会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意义,了解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明确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和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方案,从而树立起提升自身媒介素养的目标,以更好地使媒介为己所用。本章主要内容:掌握媒介素养的内涵,了解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意义及发展历程本章重点、难点: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方案本章参考文献:1、[美]美特.媒介素养(第四版)[M].李德刚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版.2、段京肃,杜骏飞.媒介素养导论[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版.3、生奇志,展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媒介素养教育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66-70.4、周葆华,陆晔.从媒介使用到媒介参与:中国公众媒介素养的基本现状[J].新闻大学,2008(4):58-66.本章思考题:结合你的理解,谈谈什么是媒介素养以及学习媒介素养理论与实务的意义和目的。一、媒介素养的内涵(一)媒介素养的提出(二)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三)媒介素养的内涵二、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及意义(一)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二)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三)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三、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一)20世纪30-50年代(二)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三)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四)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四、当代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