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探秘火星是一颗红色的行星,它缓慢地在众星之间穿行,时而顺行,时而又逆行,亮度常有变化,最暗的时候视星等约为+1.5 等,最亮的时候比天狼星还亮得多,令人迷惑,所以,中国古代称为“荧惑”。火星是一颗最具传奇色彩的行星,有着许多令人神往的故事,然而,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美好。在干燥的火星表面上遍地都是红色的土壤和岩石,由于不断受到风沙作用,火星表面到处可以看到沙丘和类似河床的地形。这种河床地形分布在南半球及赤道附近,表明了距今大约30 亿年前火星上曾有过像地球上一样的河川,有水流动。火星表面满目荒凉,是赤色的不毛之地。大气中的微尘使天空呈现橙红色,火星的红色之谜一直困扰着人们,通过对火星泥土的分析,我们知道原来火星土壤中含有大量氧化铁,由于长期受紫外线的照射,铁就生成了一层红色和黄色的氧化物。夸张一点说,整个火星就像是一个生了锈的世界。 火星的赤道半径是 3332 公里,只有地球半径的一半,它的体积只有地球的 1/7,质量为地球的 1/9;表面重力加速度为地球的 2/5。在火星上,以每秒 5 公里的速度抛出的物体就能脱离火星。由于火星上物体的脱离速度小,火星难以束缚住许多大气分子,因而火星大气非常稀薄。火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约占 95%,其余是氮、氩、一氧化碳、氧、臭氧和氢;水汽的数量很少,平均约为大气总量的 0.01%。表面大气压为 7.5 百帕,相当于地球 30--40 公里高处的大气压。火星上受到的太阳辐射只有地球上受到的40%,因而火星的表面温度比地球要低 30℃以上,昼夜温差超过 100℃。在火星赤道附近中午的温度也只升到 20℃左右,晚上又下降到-50℃以下,两极地区夏季气温只有-70℃,冬季可下降到-139℃。100 年前,意大利天文学家乔·斯基亚巴雷利在望远镜中观测到火星表面有几百条“河流”样的黑暗条纹,并发表了手绘的火星表面图,在将意大利文的“河流”翻译成英文时,被译成了“运河”。在以后的几十年内,观察火星表面的“运河”成了火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世纪 50 年代,前苏联有位天文学家从颜色变化上认为火星表面一些地区的光谱从地球上高寒地带某些植物的分光特征相似,从而推论火星上有耐寒植物。这些都曾使科学幻想作家的思维插上了翅膀,在他们的笔下,栩栩如生的怪物——“火星人”跃然纸上。为了探测火星的真面目,1962 年以来,美国和前苏联先后发射了 15 个火星探测器,其中美国发射了 8 个,前苏联发射了 7 个,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