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2.9.3 函数应用举例 3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适应各学科的横向联系.2.能够建立一些物理问题的数学模型.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数学建模的方法教学难点:如何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 课时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增长率的数学模型,这种模型在有关产量、产值、粮食、人口等等增长问题常被用到.这一节,我们学习有关物理问题的数学模型二、新授内容:例 1(课本第 86 页 例 2)设海拔 x m 处的大气压强是 y Pa,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其中 c,k 为常量,已知某地某天在海平面的大气压为Pa,1000 m 高空的大气压为Pa,求:600 m 高空的大气压强 (结果保留 3 个有效数字)解 : 将 x = 0 , y =; x = 1000 , y =, 代 入 得 : 将 (1) 代入 (2) 得: 计算得: ∴ 将 x = 600 代入, 得: 计算得:=0.943×105(Pa)答:在 600 m 高空的大气压约为 0.943×105Pa.说明:(1)此题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2)需由已知条件先确定函数式;(3)此题实质为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对应的函数值的数学问题;(4)此题要求学生能借助计算器进行比较复杂的运算.例 2 在测量某物理量的过程中,因仪器和观察的误差,使得 n 次测量分别得到,,……, 共 n 个数据,我们规定所测量的物理量的“最佳近似值”a 是这样一个量:与其他近似值比较 a 与各数据差的平方和最小.依次规定,从,,……, 推出的 a=________.(1994年全国高考试题)分析:此题应排除物理因素的干扰,抓准题中的数量关系,将问题转化为函数求最值问题.解:由题意可知,所求 a 应使 y=(a-) +(a-) +…+(a-) 最小由于 y=na -2(++…+)a+(++…+)若把 a 看作自变量,则 y 是关于 a 的二次函数,于是问题转化为求二次函数的最小值.因为 n>0,二次函数 f(a)图象开口方向向上.当 a= (++…+),y 有最小值.所以 a= (++…+)即为所求.说明:此题在高考中是具有导向意义的试题,它以物理知识和简单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以物理学科中的统计问题为背景,给出一个新的定义,要求学生读懂题目,抽象其中的数量关系,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即y=(a-) +(a-) +…+(a-) ,然后运用函数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将函数式化成以 a 为自变量的二次函数形式,这是函数思想在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