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小组合作方式发挥小组合作优势谷城县冷集镇双桥中心小学王文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活动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学习形式,它能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地健康地成长。合理地运用这种合作方式,对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主流,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曾尝试过,其产生的价值无法估量,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却发现这种学习形式存在着诸多的问题。1、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在参与的过程中,却不能达到人人参与。在这一环节中,学习积极的学生明显的参与机会多,学困生反而只是成为了一名观众,他们观望,思考越发的不积极,直接从别人那里获取信息,甚至在小组交流中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不能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2、小组的成员之间的讨论缺乏分工与合作。新课标强调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在组织学生讨论时,一般很少根据课文确定中心讨论的主题,仅是让学生谈谈自己看过文章的感受。对小组成员应担负的角色也没有定位,缺乏明确的分工。学生不知道怎样讨论,以为只要说了话就算是讨论了,表面上看来非常有课堂气氛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为讨论而讨论,难得深入。而我们每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师的传授都有一定的针对性。上课时间的限制,一般情况下,教师只注重到同学的精彩发言,而忽视了同学之间讨论的过程;是否每个成员都思考过了,是否每个成员都参与讨论了?在讨论中是否有交流,是否有补充、有争议?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是不是都在讨论中解决了自己遇到的问题或是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拓展了自己的视野?讨论后是否统一了意见。这些内容若是教师没有关注的,那么这一环节就成了课堂教学中的点缀与摆设。3、合作探究中缺乏独立思考,有“人云亦云”的现象。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针对一个问题,一个学生这样回答了,后面的很多学生都会围绕着前一个学生的话说,自己的收获反而不多。4、课堂纪律松散,自我约束力下降了。在课堂讨论中,有的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因此,在别人讨论时有小声说话、在书上乱写乱画的现象。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及时关注,现已有了初步效果,现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一、合理、均衡地创建小组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教会学生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小组的建立应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同时要求各小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每个小组安排一名组长及一名副组长,组长主要从学习成绩、思想素质等方面挑选,副组长则从组织能力、纪律等方面选择。小组成员按优、中、差进行搭配,一号为特优生,负责帮助六号学困生,二号为优生,负责帮助五号学生,三号与四号则共同进步,这样的分配形式有利于本组同学人人有所进步。通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技巧有了明显的进步。如教学综合性学习第一部分“诗海拾贝”时,课前我以让学生做了相关的准备,搜集诗歌、整理分类、欣赏诗歌。开展活动时,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诗歌在小组内展示、交流,共同合作给诗歌分类,小组长根据事先准备好的资料,依次写上类别,一名学生负责读诗,其他学生依次分类,并说理由。对于不会分类的学生从分类方法上去引导他们弄明白,合理的分工,共同的合作,使本来很复杂的一项学习任务轻松地解决了,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更使小组间的合作技巧有所提升,学习方法加以提高,知识更丰富。二、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小组内,用特定工作确定学生的角色,并定期轮换,让学生认识到各个角色的责任以及存在的意义,从中体会要想成功就得同舟共济的道理,不仅能够锻炼能力,又能提高学习成绩。为了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