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自然山水骨架以及其布置特点实习地点:北京圆明园实习时间:2012年10月18实习目的:了解圆明园山水骨架实习内容:草测部分景区圆明三园占地近5300亩,若包括外围,实际控制面积大体有8000多亩。尽管营造年代不同,但依然具有整体效果,其关键在于始终遵循着一个基本思路而创作,并十分注重内外因借,总是三思而营造,因此才有得体的盛时总体风貌,才为世人所赞誉。圆明三园总体呈现一主二从的大格局。作为主园的圆明园,位处上风上水;从属的长春、绮春二园置于下风下水之位。此举,为三园山脉、水脉、文脉大骨架的布局奠定了基础,其视点之高、立意之大是显而易见的。它“蓝本赤县神州,地脉咸祖昆仑;远观形胜得体,近察形态天成;九州象天法地,轴线底蕴深邃。”(杨振铎·感受圆明山水遗存)其布局、地势和底蕴是其他同类园林所没有的。这是第一大构成要素。作为第二大构成要素的具体物质形态,更加丰富。主要有山形、水系、桥涵、路径、花木、屋宇、雕塑、镌刻、匾联、露天陈设与设施、围界等。这些物质形态均具圆明三园自己的独到之处。山形水系具有骨架作用,其独到之处在于“脉”与“源”。“脉”从百望山发来,经潜地远出,于圆明园西北角入园,出紫碧山房景区。百望山属北京小西山。上寻是北京大西山,即进入北京地界的太行山。古籍有“冀都山脉从云中发来”的记载。“云中”即山西省忻州市西北的“云中山”。该山是昆仑山北出之脉途中之山。紫碧山房景区之山是遥远昆仑山在圆明园内的模拟,是脉发全园之“祖山”,山体自北而东而南,共发三大脉络,园北一络,园内二络。园北一络:即北脉,由紫碧山房主峰下北侧一支出小清河南岸,高低起伏自然蜿蜒东去。在营造圆明园内主山的同时,营造了圆明园外北部小清河山形水系。总体看小清河山水形态,就是北方玄武之形,可惜被其他部门裁弯取直,使一处原本属于园林理水工程的原小清河变成了彻底的水利工程,破坏了圆明园北侧园林环境的艺术风貌。园内二络:即中脉和南脉布满全园,并使长春、绮春两园地脉有了发来之处。中脉由紫碧山房景区主峰南侧南出,隔水南出鸿慈永祜景区,又一分为三支脉即北支脉、中支脉、南支脉。南脉由紫碧山房西南隅山梁潜地远处,于西北门内拔地而起,一路南行,直抵藻园内外。(长春园、绮春园略。)园内理水,同样师法自然,同筑山相辅相成,配合紧密。主水源头于西南,但为配合“地脉咸祖昆仑”之势,特意引至园内西北而后灌注全园。并随地貌的变化或垂落飞溅、或趵突涌现、或山间婉转、或流水潺潺、或聚水如镜、或汇流成湖海等各种自然水体形态,与筑山成为有机而完整、宛自天成的山形水系。据统计:“仅圆明本园就有人工筑山128座,占地463.17亩,为该园面积的15.35%;人工理水形成的河湖水系,占地1030.91亩,为本园面积的34.16%。山形水系共占地1494.15亩,为该园面积的41.5%”(杨振铎·感受圆明山水遗存)。这些山水具有:脉发结根,主从分明;曲折婉转,褶皱并列;潜地远出,朝揖相对水随山转,山间溪流;水曲因岸,岸合水理;平地营湖,脉络清晰等自然山水各种规律性的表征。古籍载:“大地之脉,咸祖昆仑,而南北二脉最大”,“维昆仑之结根,并河流而东驰”,“渤海东波连肃慎,太行西脊引昆仑”。这些记载说明,祖国山河大地均以昆仑山为根,蜿蜒伸向。造就了西北高、东南低,西陆东海的中华疆域,使其形成了江河(绝大多数)总体东南流向的态势。观其势,察其形,园内主山一发三络、又分多脉多支的地脉体系,如同中华大地咸祖昆仑山之脉系。园外山水地脉的发来、进入,园内山水地脉的布局,西北高东南低的地貌,水顺地势、分之溪河、聚之湖海,东南流向,西陆东海,正是蓝本赤县神州、地脉咸祖昆仑思路的体现。其“形”、其“神”,极为似之。中国山水画讲究山贵有脉,水贵有源,园林亦如此。圆明园“移天缩地”之说,就在于园内山水脉络的发来,入园位置、布局,以及峰峦沟壑、溪河湖海等各种细部形态,甚为俱全,如同天成,内在相互关系合理。这是其它同类园林所不多见的将众多景区和景点相互有机组合出既有门关可通,又有圆明、长春、绮春三大各自之格局,其路径和水系是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