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危害 评价风险由于完成检测、修理作业过程当中要发生人、设备(设施、工器具)、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首先要识别可能存在于三者自身和相互关系中的各种危害因素,并评价每一种危害 因素可能带来的风险,然后实行针对性很强的控制风险的措施来控制事故的发生。1.1 危害识别范围的基本项规定识别危害因素的范围有以下基本项规定:①针对常规的、非常规的作业活动。无论是计划检测、修理还是临时检测、修理,都要进行危害识别,做好识别危害因素的安全工作;② 针对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包括班组人员、临时到访人员、来现场检查工作的领导等,都要注意是否存在危害因素;③ 针对作业场所内的所有设备、设施。包括正在检测、修理、周围正在运转的设备,承包方的设备、工器具等都要识别;④ 针对周围环境情况。包括作业场所周围的大环境和每一个小作业场所的人、物 和环境,都要纳入到每项的具体作业识别中。1.2 识别危害因素要考虑的问题在作业活动中识别危害因素有 3 个问题要考虑:①考虑有何异常。分析推断人、设备、现场环境状态,看存在什么危险源(损害源),即存在什么不利条件和异常状态。②考虑会损害谁或损害什么。按作业程序一步一步分析、推断异常状态转化时谁(或什么)会受到损害。③找出触发条件。分析、推断损害可能怎样发生,即发生损害的触发条件可能是什么(材料老化可能发生崩折伤人;工器具、设备、设施有异常,受力后会发生严重后果;厂房、构架老旧,暴雨后现场有坍塌可能;操作程序颠倒、人的行为异常可能因违章带来危害;起吊前物件绑扎不牢会发生掉物伤人或砸毁设备等等)。要从这些问题中去识别出各种危害因素,这是一项细致工作,要求检测、修理班组的员工及其上一级领导、专工指导班组员工把知识、经验和耐心结合起来,在作业前做好这项工作,千万不能急躁;每周 1 到 2 次的安全日活动就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好机会,同时也提高了安全日活动的质量。1.3 怎样去充分识别危害(1) 作业前首先要检查准备工作和作业方案是否符合相关法规、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的有关规定。假如在作业程序中要求注明的规章未注明,作业时就可能存在因作业人员不熟悉、不记得有关规程而违规的危害因素;假如不是经过审批的标准化程序安全作业方案,而是临时制定的工作程序(即工作步骤),则作业前班长要对程序再审核一次,防止存在程序颠倒或漏项的危害。(2) 对比《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从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