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职称评审改革终于开始了!8 月 3 日,呼吁已久的自主职称评审开始在辽宁全省落地,而且将试点放在了“大型公立医院”当中。7 月 11 日,天津市卫计委发布消息,天津市基层卫生职称倾斜政策今年将落地实施。在此之前,天津市人力社保局已经对卫生技术系列基层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作出调整。实行了 30 年的职称制度终于迎来了变革。职称评审现状1、医生评职称两大难点我国医生职称一般有四个等级,分别是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职称与医生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挂钩。每晋升一级,医生就必须通过相应的英语考试以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而在当前,医务人员评定职称时,主要的两个难点就是发表论文和撰写专项报告。对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的一线医生来说,想要把临床手术技能和英语、论文同时兼顾,难度不小。2、职称晋升乱象重重今年 4 月份,媒体披露,国际知名期刊《肿瘤生物学》,突然撤销了 107 篇论文。这些论文全部来自中国学者之手,而且,作者单位都是如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响当当的单位,创下了正规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之最。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什么会弄成这样的结果?医生需要评职称,需要晋升,那就需要论文,而且还需要世界顶尖杂志的论文。这种扭曲的考核管理细则,也迫使一些人为了利益,各种不择手段。据重庆某三甲医院的一位医务人员论述,“我从 12 年开始进行职称评审,但是升职称需要两篇论文和两篇专项报告,虽然是博士学历,但我还是花了两年时间准备。论文是要求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来写,但是要求发布在省级期刊以上,但在省级和国家级期刊上面发文章很困难。而且即使发了,自己也要承担一笔费用。”据他介绍,“除此之外,还有专项报告,病例要达到 50-100 种,这在我们大三甲问题不是特别大,但是在其他基层医院,那就太难了。”各地改革形势1、辽宁地区“大型公立医院”先行试点 8 月 3 日,辽宁省人社厅下发了《关于做好 2025 年全省职称有关工作的通知》,将职称评审管理权限下放,全省高校、科研院所、公立医院、大型企业可自主开展职称评审,自定标准,自主发证。分析人士认为,以往职称评定过程当中,或多或少存在评聘脱节现象,即评职称的不是用人主体、用人主体恰恰没有评职称的权限。这就很尴尬!目前大部分的职称评定都是由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尤其是高级职称的评委会基本是由政府主管部门组织成立的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