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信息素养的养成一、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提出,到 2020 年,需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规划》提出,到 2020 年,全面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二、教师信息素养1.教师信息素养的主要内涵第一,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对信息、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有基本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关心教育信息化进程,积极投入到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去;第二,对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认识到信息资源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性;第三,能准确、高效地解读和分析评价信息;第四,能有效地获取和传递信息;第五,能有效地将相关信息和所教学科整合;第六,能利用相关信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第七,能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第八,有较强的信息道德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第九,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第十,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综合来看,信息素养包含以下方面:① .信息意识。指人们对情报现象的思想观点和人的情报嗅觉程度;是人们对社会产生的各种理论、观点、事物、现象从情报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能力。具体来说它包含了对于信息敏锐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洞察力。信息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信息意识,即要求受教育者具有一种使用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生活中问题的意识。② .信息伦理道德。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信息行为实施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的社会法律、法规、伦理道德体系,信息意识对信息道德行为有规范的作用,特别是信息政策意识能使用户利用信息的行为在法律、政策的规范下进行。信息道德包括:信息行为人必须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使用的相关法律、法规、伦理道德体系;在存取、使用信息资源时能够遵守法律、法规、信息资源提供的规定以及约定俗成的一些规则;对引用的成果用一定的方式表示感谢等等。③ .信息知识。对于信息技术的原理、名词术语是否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