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汉字中的“和”-渊源有自-其来尚矣”阅读理解答案-

“汉字中的“和”-渊源有自-其来尚矣”阅读理解答案-_第1页
1/6
“汉字中的“和”-渊源有自-其来尚矣”阅读理解答案-_第2页
2/6
“汉字中的“和”-渊源有自-其来尚矣”阅读理解答案-_第3页
3/6
“汉字中的“和”,渊源有自,其来尚矣”阅读理解答案 ① 汉字中的和,渊源有自,其来尚矣,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有所见。有关和字,《说文解字》口部书作咊,解为相应也,系与入口之饮食有关;龠部有龢字,解为调也,本是乐器的象征,皿部有盉字,解为调味也,原指调味器。咊、龢、盉三字,同音同源,字形虽异,却都以禾字为旁。禾乃是和的观念的基本喻象,这透露出农耕文明的历史特点。历史上和的概念经历了由实转虚的演变过程,它逐渐从形而下的具体器物与感官经验抽象而为形而上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用来表达协调、调和、协和、和谐、和睦、和平、平和等思想观念。和成为涵盖自然(天地人)、社会(群家己)、内心(情欲意)等层面与音乐、绘画、饮食和养生等领域的基本原则,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规定。可以说,一个和字,差不多道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② 先贤所谓和,是异中之和,无异就无和。用今人的流行话语说,和讲的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而同则不然,它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整齐划一。同的这种单一性、纯粹性的倾向,最终必定导致事物的进展停滞直至灭亡;而和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对立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相成相济,互动互补,是万物生生不已的不二法门。 ③ 古人对和与同的异同与优劣有着深刻的洞识。《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国晏婴与齐景公论和同之别,他指出:和如羹焉,和五味才成美味佳肴;声亦如味,和六律、七音方为悦耳动听的音乐。相反,同之不可也如此,一种调料难免乏味,一种声音让人厌烦。在此基础上,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并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与《中庸》所载孔子君子和而不流的说法,意义相近。孔子将事事苟同、不讲原则的人讥之为乡愿,即好好先生,他批判说:乡愿,德之贼也。章太炎《诸子学略说》说:所谓中庸,实无异于乡愿。彼(孔子)以乡愿为贼而讥之。夫一乡皆称愿人,此犹没身里巷,不求仕官者也。若夫逢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则一国皆称愿人。所谓中庸者,是国愿,是有甚于乡愿者也。孔子讥乡愿而不讥国愿,其湛心利禄又可知也。应该说,被章太炎贬为乡愿、国愿的中庸,并不是先哲追慕的理想层面与理论形态的中庸,而是指它在历史上扭曲变形的社会表现;他所批判的孔子,也并非孔子本人,乃是专制政治的符号性存在。孔子及其价值理念,在后...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汉字中的“和”-渊源有自-其来尚矣”阅读理解答案-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