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教学设计 我在阅读教学中开始模糊地向往块状教学。我想,块状教学这个概念是相对于线形教学提出来的。线形教学可以引进多种教学策略,包含多种教学风格,但总体框架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情节为主线,以问题为连接点,以逐段顺序讲读为基本操作方式。从个例来分析,其中不乏上乘之作。但作为一种模式来分析,其最大的劣势在于老师把得过多,圈得太牢,学生则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走。 我所向往的块状教学不同于被张伟老师形容为泥淖的条块分割式教学。就是在讲读课文之前,单设一节课识字、学词、分段、概括大意。或即使不单设一节课,也会在一节课中拿出一段时间,进行上述教学活动。这种以各项机械语文知识为单位的块状教学虽步骤清楚,操作性强,但弊端也显而易见,这里不再赘述。 我所向往的块状教学也不同于周一贯老师在《阅读教学课堂优课论》里所介绍的板块研读。他所提到的板块,是指课文中比较集中而又相对独立,由问题情境形成的结构大部件。例如《田忌赛马》一课就可以把课文分成三大板块进行研读。 第一板块第2自然段:为什么第一次田忌赛马失败了﹖ 第二板块第12~第16自然段:为什么第二次田忌赛马却胜利了﹖ 第三板块第3~第11自然段:这转败为胜是怎样转过来的? 这种板块研读的最大优点在于避开了老师面面俱到的分析,避开了烦琐简单的串联式提问。教程变细密为宽松,学生有充分的时空进行自悟式的钻研和小组讨论。但这种板块研读归根结底仍是以情节为中心,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而不是以学生感悟为中心。它忽略了对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集中性培育。 那么,我心目中的块状教学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全国著名特级老师左友仁老师的《航天飞机》一课,贾志敏老师的《两个名字》一课均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以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培育为单位的块状教学在我脑海里逐渐清楚起来。2001年2月28日,我承担了余杭市的公开课,所选的是《惊弓之鸟》这篇课文。说实话,这篇课文的教案和课堂实录很多,但我都把它们搁置在了一边,我想凭年轻人的冲动与勇气瞎摸索一回。我苦思冥想,尽量让我的设计方案包括一些具体操作方式符合我的教学设想,即以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培育为单位把课堂划分成若干块。 具体到《惊弓之鸟》的第一课时,可分成三块: 第一块:尽情地读。语文课要以读为主,我同意花15~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来读。我和学生商量,我们该怎么读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