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建筑界最高奖的中国人》阅读答案 拿下建筑界最高奖的中国人 今年的世界建筑界最高奖、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的普利兹克奖毫无预兆地颁给了中国建筑师王澍,这也是中国籍建筑师首次获得这一奖项。 普利兹克奖的颁奖词这样评价王澍: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当今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对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并具有世界性的建筑。王澍却坚称自己是个文人,建筑设计只是情趣所在。 和王澍沟通时,时常会让人出现错位的感觉,分不清他究竟是建筑师,是文人,或者只是一个生活的观察者,他的思想无限发散且自由。这种自由,从王澍的青少年时代贯穿至今。 王澍的父亲在文工团拉小提琴,闲时喜爱做木工活。母亲是名图书管理员。这是最让我觉得幸运的事王澍说。上世纪 70 年代初,大部分人对图书馆还没什么概念,10 岁的王澍已把国内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看了个遍。那时候的图书馆是空的,看书的只有我一个人。慢慢地我便和同龄人产生一种疏远感,觉得旁边的小朋友都很幼稚。王澍笑着说。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王澍疯狂练习书法。直到大学去了南京工学院(后更名为东南大学),午休时分,其他同学都睡了,他还在练字,看上去是个很孤独的身影。我会临一本字帖,一临几十年。我觉得没有达到原字帖的精神高度,就继续练习。很笨很笨的人才会这么做。 大学二年级,王澍更是古怪起来。他读各种书,尤其喜爱读古书,整天像关公一样捧着《春秋》在读;在很多人对西方建筑风格推崇备至的时候,王澍迷上了中国画,他认为中国画是一种哲学性的绘画,描述了一个天人合一的世界;当同学们在课堂里舍命学习时,他却独自背着包,循着沈从文《湘行散记》提及的每个地方,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旅行,一走就是 3 个月。 那时,他还做了一件震撼校园的事。因为觉得作业总是画商业效果图太假,我便带了三五个同学和教授谈判。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成立 70 多年的历史上,第一次开禁,同意学生的作业可以选择自由的表达方式。 在正式跨入建筑领域后,王澍坚决抛开流行的西方建筑学标准,坚守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王澍说,他厌恶所有高大威武的标志性建筑,他所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骨子里体现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弱势群体,象山校区可以看成是一个弱势群体以某种自信的方式发起挑战。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