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这节课的知识对初一是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尤其是“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学习本节知识,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学情分析】:针对初一学生年龄较小,好动又好胜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教案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二)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三)德育目标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2.通过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难点】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推理法、读图分析法。【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屏幕投影]题目。<教师活动>前后联系:上课之前我首先要考考大家。<教师活动>问题:1.请你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到黑板上指出)2.《西游记》中“东海龙王”中的“东海”是某个大洋的边缘部分,那这个大洋是哪个?(学生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导入:<教师活动>设置悬念:大家有没有想过辽阔的东海有一天会变成陆地呢?大家请看大屏幕。[屏幕投影]东海的古河流遗迹。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教师活动>大海变成桑田有没有可能?这个图片说明什么问题?(学生活动)可能或不能。喜马拉雅山地区曾经是海洋。<教师活动>点拨过渡:通过上面两个例证说明,沧海桑田是的的确确存在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板书)二、讲授新课(一)地表形态变化<教师活动>提问: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洋变成陆地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为陆地是由地壳的变动引起的。(学生活动)思考回答。[屏幕投影]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教师活动>东海几经沧海桑田又是怎么回事儿呢?(学生活动)地壳的运动、海平面的升降<教师活动>(演示归纳)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就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除了这两个主要原因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原因?[屏幕投影]荷兰的围海大坝<教师活动>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全国有四分之一的陆地国土面积低于海平面,而且过去的一百年里荷兰的陆地国土一直在扩大,这是为什么?也就是说人类活动也可以引起小范围的海陆变化。(学生活动)人类活动。荷兰人填海造陆。<教师活动>当然人类活动造成的这种变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而且这种活动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谁能再举出人类活动引起海陆变化的例子来?谁还能举出一些海陆变迁的实证来?[屏幕投影]科学家考察,在我国的太行山麓,许多的螺、蚌壳的化石沿水平方向排列着。地质工作者研究认为:台湾海峡经历了多次海陆变迁。2亿多年以前为海洋,在距今约4000万年左右,第一次上升为陆地,以后,海峡地区的地壳时升时降。这两种力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的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二)大陆漂移假说<教师活动>如果细心观察,我们周围就可能发现很多这两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20世纪的时候有个叫魏格纳的德国人,他非常善于观察。[屏幕投影]魏格纳头像<教师活动>大家谁知道魏格纳的故事,来给大家讲一下。(学生活动)学生试着讲述魏格纳的故事对学生讲的故事给予评价。<教师活动>当魏格纳有了这个偶然的发现之后,就多方面的考证。大家请看大屏幕。[屏幕投影]非洲和南美洲的拼合图<教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