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尾巴》教学反思 《比尾巴》是新编教材第一册中的一篇对话形式儿歌。课文通过对话描写,向小读者介绍了猴、兔、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引导学生喜爱汉字,主动识字,学会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教学时,我根据初入学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天性爱动的特点,在各教学环节中贯穿,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把语文课组织活。教学设计如下: 一、贴尾巴激趣,初读感知 同学们,你们喜爱小动物吗?(喜爱)那么,你们在观察小动物时,注意到了没有,小动物的尾巴是不一样的,对吗?(对,它们的尾巴不一样)指导学生对比拼音读两遍课文,同时学习尾巴这两个生字,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思考:课文描写的是哪几种动物来比尾巴?出示猴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它有一条什么样的尾巴?(学生分说后,指名连起来说),老师给猴子贴上尾巴,以下五种动物的尾巴,让学生对比图,给动物贴上尾巴,且分别说出这几种动物的尾巴有什么不同的特点:长、短、一把伞、弯、扁、最好看。 二、细读课文,学会生字 要求学生自由地小声借助拼音读课文,在文中将方格里的生字用一划出,并且把每个生字拼读三遍,觉得自己读准了,就读给同桌的小朋友听一听,我再抽查,用开火车的形式认读生字卡,重点检查把字,让学生练习用把组词说话,讲一讲用什么方式记住这些生字。这一步很重要,在细读中,落实读准字音,突出联系语言环境,辨认字形,老师要善于引导,敢于放手。 三、练读课文,体会语气 听录音朗读课文,看课文共有几节?哪几节读的语气是一样的?(听完后,指名回答,认识)重点指导疑问句的读法。我采纳多种形式练读,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在读中体会感情,在读中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方式。分角色表演对读,要求品读课文,充分感知,用动作表现出来,读后我再给予鼓舞性的评价。这样多种方式练读,读活了课堂,激活了思维,培育了学生读书的能力。 四、读中游戏,巩固新课 把六种动物身子与尾巴的分割图片分别发给 12 位学生,其他学生朗读课文,当读到谁的尾巴长时,拿长尾巴的学生上台,当读到猴子的尾巴长,拿猴身子的学生上台,拼合成一个整体,其它几种动物分割整合游戏的做法依此类推,让学生在读中游戏,达到巩固新知、积累语言的目的。 五、读后延伸,扩大视野 大自然中有许多动物,它们的尾巴各不相同,一是让学生在家中观看《人与自然》栏目,要求学生有意欣赏动物尾巴的特点:二是要求学生到广州的动物园里去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