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课文解读 《永生的眼睛》作为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以略读课文的形式出现的,本篇课文讲述了琳达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一种巨大的转变!当年的 14 岁的我和现在的 14 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又是一种强烈的对比! 的确,器官捐献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了社会生活中很自然、普通的事情。而在我国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即使人们对于器官捐献的认识已转变,但情形依旧不容乐观。 或许这道路会如文章讲述的琳达对器官捐赠的看法的转变过程:开始对文章开头用大量的笔墨写母亲的离去给琳达带来巨大的痛苦及我对父亲捐献母亲眼角膜的不理解甚至强烈反对。琳达那时之所以反对是因为她爱自己的母亲同时对捐献器官的意义还不理解,后来是父亲教育了她,使她理解了捐献器官的意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琳达,父亲坐在我身旁,平静地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宝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假如我们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其实认真体会不难发现:父亲平静地说并不是说父亲不难过,一个那么有爱心的人当自己的妻子不幸去世,他怎能不难过呢?此时,为了安慰我,使我平静下来所以强忍悲痛,他的内心应该也是痛苦的。他将妻子的眼角膜捐赠出去,也是对妻子的一种纪念,妻子已经走了,这是无可挽回的,但妻子的眼角膜却可以永生同时给盲人带来光明。 在父亲所说的话值得每一个人深思: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宝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联系生活来说,一个人可以给予他人的东西是很多的,如金钱、财物、安慰、关怀、帮助、爱这些东西人人都可能拥有,是可以制造的,失去了还可以找回来,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却是唯一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多少金钱都买不到的,是任何人都无法制造的,所以是最宝贵的。一句最朴实的话假如我们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却解答了人们的疑惑,人原来都有一死,这是谁也逃脱不了的,但怎样才能死得有意义。父亲和母亲很早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并做出回答:用死后的身体帮助他人恢复健康。之所以他们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他们具有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我想,到此时此刻,琳达对父亲捐赠母亲的眼角膜已经能够理解了。 父亲愉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