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艺术》大班教学活动教案(1300 字) 活动背景: 本次活动是在一次偶然中得到的灵感。我园开展的是 张雪门先生所创导的行为课程,他认为“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在幼稚园生活实践,就是行为课程。”因此,我利用生活当中的一个科学原理——水的表面张力现象为切入点,让幼儿在发现、探究、讨论中逐渐积累学习的兴趣,使幼儿的求知欲膨胀,继而通过做做、想想、说说、玩玩让幼儿体验一种崭新的绘画方式,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制造美的情趣。 活动重点:体验水墨混合后的奇妙变化,并大胆尝试吸附画。 活动难点: 1.如何将抽象的活动生动化、形象化。 2.操作性:吸附画的操作。 形成原因: 由于本次活动加入了深奥的科学原理,因此易造成活动的单一、刻板,对幼儿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而吸附画式的绘画方式对于幼儿来说接触比较少,经验积累少,掌握这种绘画的技能也就成了本次活动的难点。 解决策略: 1.诗歌融入法 老师利用优美的诗歌来营造一个唯美的气氛,并透过诗歌来告诉幼儿操作的步骤,使活动生动化、趣味化。 2.隐性提示法 老师提供两种不同的牙签,让幼儿自动的区分运用;另将宣纸两边折起,引导幼儿正确操作的方法。 活动目标: 1.体验水墨混合后的奇妙变化,并大胆尝试吸附画。 2.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和制造力,体验创作成功的乐趣。 工具及材料: 盘子、水、桶、墨汁、宣纸、两种有区别的牙签、肥皂、抹布、展示板等。 活动过程: 一、诗歌引题,激发兴趣 1.欣赏发现 师问:在森林里住着一个可爱的小精灵,他有一根奇妙的魔杖,你们想看他表演魔术吗? 老师边念诗歌边操作,激发幼儿兴趣。(可爱的小精灵,有一根奇妙的魔杖,魔杖在水面上轻轻一点,水面上出现了漂亮的花纹,就像黑丝绒般的花朵。哇,可真奇妙,你们想试试吗?) 2.操作探究 用诗歌来引导幼儿操作。(魔杖在水面上轻轻一点,水面上出现了漂亮的花纹,小精灵想让这些漂亮的花纹都跳起舞来,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幼儿尝试操作,老师引导语:你想了个什么好办法,都跳起舞来了,像什么? 二、再次操作,启迪灵感 一、设计思路: 打击乐演奏是幼儿园艺术教育内容之一。它不仅能帮助幼儿初步掌握乐器演奏的一般知识和技能,进展节奏感,而且能进展幼儿对音色、曲式结构、多声部织体表现力的敏感性,培育幼儿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制造意识、制造能力、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 乐曲《欢乐的小牧民》旋律优美、节奏轻快,具有少数民族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