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读后感全集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范文全集 《童年的消逝》的作者尼尔波兹曼生前在纽约大学执教,他首创了传媒生态学专业,终身致力于传媒批判与后现代工业社会批判。这本书的新颖之处在于从童年的视角来探讨传播方式的变迁及社会后果。工作我为大家准备了《童年的消逝》读后感范文全集,欢迎阅读。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范文一 什么是儿童?读这本书之前,我只是有个大致的概念。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的儿童范围是指 0到 18 岁,而医学上是指 0 到 14 岁。不同的范畴对儿童范围的划定固然不同。然而这些数字无法帮助我们表达童年的概念。而在这本书中,作者从社会学和人类学出发,给儿童和成人划定了一个更容易被理解的界限。 作者用三个特点区分了童年和成人:1、生理上是否发育完全。2、身体是否能完全服从于理性思维的支配。3、对于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是否具有阅读分析能力。 第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而第二点主要是指一个人是否具备能克服人类天性的能力。至于什么是人类天性?我是这样理解的:人的天性就是人作为动物的属性。虽然我们很不情愿承认自己是动物,但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只不过是动物里面很普通的一种。吸收和排泄,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需要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持生存,这是动物的天性。人类和其他动物皆有,这是我们赖以繁衍的手段。不过人类在这点上比其他动物特别的地方在于:人类把这种手段升华为生活的情趣,并把衍生为权利欲,占有欲之类的一系列渴望。我觉得人类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的社会属性(什么能制造并运用工具和能用语言沟通之类的都可以归之为社会属性)。然而,人的天性除去了人的社会属性,所以说和其他动物的天性是一样的。第三点我们都是亲身体会的,这因为小时我们没有阅读分析能力,所以才需要有学校这种机构来培育我们这方面的能力,以便使我们更快成为成人。 作者在书中的重心是分析当代社会如何通过把这三个概念混淆来消除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界限。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范文二 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最近看了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这本书,对于家里有人在老师岗位工作的我来说,这本书确实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这本书讲述了有关童年的历史,包括童年的产生、进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整个过程。而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完成的,信息与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