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及其教育》阅读感悟 《美术及其教育》阅读感悟 陶波 不知何时自己的书架上就已有了尹少淳的《美术及其教育》这本书。现在重新拿起书翻看,感受颇多。 对于美术老师而言,技能与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在本书中既有纵向的中外美术教育进展的梳理,又有横向中西方美术教育特色的比较,脉络清楚。尤其是对美术教育内容的划分,让我有了新的认识。 根据尹少淳老师的解释,具象、意象、抽象美术分别是: 1.具象美术:全面、客观地描绘事物真实面貌的美术样式。 2.意象美术:是表现对象在某种程度上与我们所见的世界不一致,但仍能找到客观对应物的视觉表现样式。意象美术是一种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美术样式。 3.抽象美术:是由纯形式因素表现的美术式样,没有任何可识的客观再现内容,认不出它具有何种客观现实的形象。 他们各自有各自的优势及价值,相互之间你中有我,彼此渗透。 在中国普通美术教育中,具象美术尚占据着统治的地位。但中国传统美术的造型是把握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度量上。意向美术没有良莠正误的客观标准,学生不会因为画不像而苦恼,也不会因为过于抽象而盲从。 如何才能使具象、意向、抽象美术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安排合理? 在美术新课标中,从促进学生素养进展的角度以美术学习活动的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究”、“欣赏·评述”四个学习领域,同时根据学生的身心进展水平,又分学段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每个学段都有各自的学习领域的目标。并且四个学习领域的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各有侧重,又相互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强调自主性和探究性。 在美国小学美术各年级学习阶段要求中,从学科体系出发,注重学科要素,按线、面、体、色彩、明暗、肌理等划分,每个学段都有各自的目标。同时规定了每个学段要了解的艺术家。例如 12 年级,保罗·克利、夏加尔、梵高等;34 年级诺曼·罗克威尔等;56年级,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伦勃朗等。围绕一个画家,做主题单元性课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 中国从促进学生素养进展的角度出发,美国从学科体系出发,各自的划分和要求不尽相同,各有偏重,但都是根据学生身心进展水平来划分阶段的。年龄的不同,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情意特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各不相同。 在儿童进展的涂鸦期,更多的是一种混沌的线条积累和重复;处于图时期,则表现为一种省简、夸张和孤立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