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课堂实录 赤壁赋课堂实录 通过对课文内容深刻细致的分析,让学生领悟作者的旷达情怀。 老师: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投身汨罗;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快乐颜”;那么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如何选择,如何取舍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苏轼的千古名篇《赤壁赋》,看一看,在不公平的命运面前,苏轼有着怎样的思想态度。 (课件:课题《赤壁赋》) 首先,让我们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一是诵读品味课文的精致语言,一是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下面,我们听录音,听录音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校正自己的读音。一是整体感知全文的情感变化,并依据情感变化划分全文的段落(课件)。特别提示,快速把握全文的情感变化,可以从寻找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变化的词语入手。 (课件:录音播放) 老师:哪些同学找到了表示情感变化的词语? 学生 1:第二段第一行的“于是饮酒乐甚”,其中的“乐”字。 学生 2:第三段最后的“托遗响于悲风”,其中的“悲”字。 学生 3:第三段第一行的“苏子愀然”的“愀”字,表示容色改变,也是情绪变化的标志。 学生 4:最好一段的“客喜而笑”的“喜”“笑”,表示兴奋。 老师:同学们找的都很正确,把这几个同学的答案综合起来就是全文的情感变化的过程,同时,文章的段落划分也就比较清楚明了了(课件)。全文的感情变化就是“乐——悲——乐”的过程。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自读一遍,思考第一自然段都写了哪些内容?或者说乐在何处?(课件,学生读完) 学生 1:有时间和地点人物事件,分别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和“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学生 2:有漂亮的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学生 3:还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样非常美妙的感觉。 老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概括的很全面了,简单来说就是这样三个方面,良辰、美景和感觉(课件)。结合课文,给同学们展示一幅“月下泛舟图”,继续深化理解这种“美乐”之感(课件),有了这层理解之后,我们又应如何把课文描述的“乐”读出来呢?自己品读一下。 (学生品读) 老师: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苏子和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