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互动1.生:老师,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师:古人认为“义”,就是“宜”。《 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也就是说,人的言行合乎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2.生: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讲的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 不对?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师:两人讲的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 ,沛公虽然先入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言沛公“劳苦功高”,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3.生: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师: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 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故事至此结束,“立诛杀曹无伤”则是对开头“告密”的交代,是尾声。4.师:项羽这个人物致命的弱点是什么?对他应作如何评价?[ 生: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他缺乏“政治眼光”,不懂“用人策略”,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项羽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有许多闪光点,如不畏强暴,性格耿直,但也有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