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两首【学习目标】 1.了解李商隐的生平,作品风格及这两首诗的时代背景。2.把握诗歌的旨意,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3.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1.作者作品李商隐(约 813-约 858),晚唐诗人,字义山,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李商隐生活在日趋衰败的晚唐时代,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藩镇割据的现象深为不满,因此,他热衷政治,企望革新。唐文宗开成二年(837)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省校书郎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始终被排挤,过着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46 岁郁郁而终。李商隐所作多写时代乱离、个人失意的感慨,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和缠绵深挚的爱情诗最有特色。其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其中有些作品感伤情调浓重,用典颇多,隐晦难解。他一生大约创作 600 首诗,有《李义山诗集》《樊南文集》传世。代表作有《无题》《隋宫》《贾生》《夜雨寄北》《锦瑟》等。2.文题解读《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绘有花纹的瑟,这里是对瑟的美称。诗题“锦瑟”用了起句的头两个字。旧说中,有人认为这是咏物诗,也有人认为与瑟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它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 《马嵬》(其二)为咏史诗,以李隆基(唐玄宗)和杨玉环(杨贵妃)的故事为抒情对象。马嵬,在今陕西兴平西。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次年(756),唐玄宗逃至马嵬驿,随军将士处死宰相杨国忠,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贵妃自缢,史称“马嵬之变”。3.背景探寻《锦瑟》: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诗人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李商隐少年才俊,但无意之中被抛入了牛、李两党倾轧的漩涡,郁郁不得志,再未有过施展抱负的机会,因此不免终生抑郁,于是一切忧时忧国之心,自伤身世之慨,都寓托于幽微隐晦的诗篇里,造成了其诗朦胧难解的特点。小贴士: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地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梁启超《锦瑟》《马嵬》(其二):唐天宝年间安史之乱潼关被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