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方资源优化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南漳县长坪镇长坪完全小学李清娥【内容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通过实验既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自然界中各种现象的规律和定律,又能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些实验技能,既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实验教学,要充分运用地方课程资源,充实科学课教学内容,就地取材,丰富科学课教学资源,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实验的兴趣,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会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能动地改造自然。那么对农村小学来说,怎样才能上好这门课呢?【关键词】实验兴趣地方资源实践探究能力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开展实验教学呢?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观察中、实验中、操作中探究知识、掌握知识,允许学生在课堂中有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一、运用地方课程资源,充实科学课教学内容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实验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科学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动物的生活习性、植物的生长、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科学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科学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如在教学《鸭与鸡》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鸡掉进水里会全身湿透,成为“落鸡汤”,而鸭到水里怎么没成为“落鸡汤”?这时,启发学生大胆猜测,然后筛选最有可能的“假设”,想办法去验证。让学生取鸡毛、鸭毛各一根,分别放在水里然后取出来,看看有什么变化。这时学生很快发现鸡毛湿透了,而鸭毛却和原来一样,没有打湿。这些要求,对于身处农村的学生来说,可谓易如反掌的事。教学时,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启迪、相互补充,加深了学生对动物生活的全面了解。二、就地取材,丰富科学课教学资源农村学校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实验材料的选择。小学科学实践课的实验场所不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实验教师应该根据农村实际情况,根据实验科目的需要,就地取材,把实验场所搬出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搬到学生自己的家里。如四年级下册科学课教科书中的《认识土壤》、《种子发芽》、《根朝哪边长》等课题,涉及土壤成分,种子的发芽情况,根茎的生长特性等内容。学生在以往的生活中,对种子发芽,根茎的生长情况并不陌生,但是很少想过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种子为什么能发芽,根茎生长有何特性等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观察、分析、研究土壤成分、植物的生长过程等有关科学知识,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记录,来分析、验证自己的推测及新发现。如《认识土壤》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认识,谈谈土壤中有些什么然后把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进行研究,用手捏土壤,让学生感受土壤中有水分;取一块土壤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学生观察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有空气;搅拌水中的土壤,观察土壤在水中沉降物的分层现象,观察土壤含有的粘土和细沙;观察土壤中含有动植物形成的腐殖质等。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的沟通中,在学习和实践中,真正学到了科学知识,锻炼了科学实践能力,科学意识不断得到增强。三、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实验的兴趣科学实验兴趣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二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实验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跷跷板是我们农村校园里学生最为熟悉的活动设施之一,“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是学生在玩跷跷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对此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在上课时让学生玩一玩跷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