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出“九天”,得道而升天——有感于语文老师当前教学的困惑有人说语文的天地广阔而高远,幽渺而深邃。因为它是孕育美、生成美的地方,是心灵自由高翔的天空,是思想尽情展示的舞台,是才智纵横驰骋的原野,是个性异彩纷呈的大地。可是,对我个人而言,从事语文教学二十一年了,教到现在,居然在语文的教学上迷失了方向,面对学生不知道该教什么,为什么而教,如何教;关照自己,语文教师的工作并没有并没有使我高尚起来,反之,追求似乎越来越低俗,心灵似乎越来越空虚,“脑中羞涩”,一无所有。文思枯竭,才智无有。我在教学的一线苦苦挣扎,真个是苦海无涯,回头无岸。中国的教育怎么了?为什么语文教学改革二十多年了,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仍不尽如人意。盲目性、接受式、分析式、封闭式、功利性使得我们头昏眼花,举步维艰。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的现代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条条框框太多,这目标,那要求,这规定,那任务,更有那高考的指挥棒,弄得语文老师头皮发麻,不知西东,那里还能谈所谓提升自身,滋养学生心灵呢?教师思想的丧失,个性的缺位,书卷气的消无,使得我们很多的语文教师心灵的空间日趋褊狭,越来越感到在一种绝不宽敞的心境中生活的压抑与烦闷。教语文仅仅是谋生的一门职业,根本不能发现语文的乐趣。一个不能够愉快轻松地教语文、爱语文的教师,又怎么能把他们的学生引进诗歌的海洋吟咏性情,引进艺术的殿堂徜徉精神,引进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放飞心灵呢?我常常想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春晖中学的那些语文老师们:朱自清、俞平伯、丰子恺、夏丏尊……他们或激情洋溢,或学富五车,或思想敏锐、或著作等身……在其各自热爱的语文教育教学事业上干得是那样的自由、自然,干得是那样地让学生欣赏、喜爱、尊敬,他们可是从来不会因为各种考试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的啊,也不会因为现实的动荡或者浮躁而改变自己对书的热爱、对语文的热爱,丢失作为一名书生的理想主义的情怀我有时甚至更羡慕古代的那些私塾先生,他们的教学几乎纯尽自然,逍遥无羁,释放自我,单纯的只是为了思想的交流,人文的传递。是什么遏止了我们语文教学生命的呼吸,是什么冻结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热情,纵观中国现代教育,不外乎这样“九重天”的层层把关:第一重天是我们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理想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应该是主动贴近人们对语文的最初期待的。然而在现行教材中,无论人教版还是苏教版,可提取的识记知识与应用知识信息,都不是其教材编写的重点。近几年,对高中学生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能力提高的呼声很高,许多学者认为,此为高中学生的一大欠缺:言不由衷,辞不达意。高中语文若能担当起这一使命,改变国民在表达上的缺失,诚然不错。语文的课程改革,也大多往这方面去努力。新课程在理念上积极倡导,要给学生表述的时间与空间;课堂教学要多讨论,多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但现实与意愿的落差极大,学生们常常利用讨论的机会打趣,展示自我时畏缩的多,体验展示乐趣的少。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遭遇与所期望效果的逆效果。讨论是以知识贮备、理解力为前提的,我们把讨论看作是家庭妇女式拉家常,当然在课堂上起不了作用!表达是以思想为前提的,是以知识修养为前提的,忽视了这个前提而去追求表达,是我们在认识上的无知。表达之美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东西,但我们不了解这种美赖以存在的前提,不了解这种美实现的必然过程,而一厢情愿地去追求的时候,我们除却暴露自己的无知之外,还能有别的什么结果呢。为了实现表达之美,我们的老师们真是做到了呕心沥血。有人说,表达之美的前提是解决语感问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就能提高。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学生于语文,从小学到高中,少说也是十二三年的相知,熟读的篇目何止三百,照理,其语感能力是不需要再添加什么技巧去实现的,为什么十几年的培养,教师们挖空心思想尽办法,其语感能力还是让我们担忧呢?作为常识,我们知道,表达的最原始最直接也最重要的相关项是思想;表达之美最重要的相关项是人的知识修养与精神气质,大师们的杰作,常常不是他们用心于表达,而是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