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言例题讲解:例1名词解释:(1)经济学:是研究个人、企业、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在社会内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稀缺资源配置的科学。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无限的欲望、稀缺的资源以及产生的选择。(2)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采用个量分析法,以市场价格为中心,以主体利益为目标,研究家庭和企业的经济行为怎样通过市场竞争达到资源最优配置。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相对应。宏观经济学采用总量分析法,以国民收入为中心,以社会福利为目标,研究要素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公共财政、国际收支的协调发展,研究怎样通过政府调控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3)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scarcity)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类的资源数量是有限的;二是指相对于对人们的无限欲望,资源是有限的。也就说,人类所拥有的资源,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种类来说都远远不能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来的物品和劳务同样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无限欲望。(4)机会成本:即使用某一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指把某一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所有其它可能用途中获得的最大收益。(5)经济人假定:经济人(economicman)假定是西方经济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假定,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消费者、厂商和政府等)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也就说,经济人主观上既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和社会利益,也不考虑自身的非经济利益。因此,经济人是专门利己的。第二,经济主体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都是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选择自己的行为,不存在任何经验型的或随机型的选择。也就是说,经济人具有完全的理性。(6)实证分析:是在给出假定的前提下,研究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分析经济活动运行过程,预测经济活动的结果。实证分析拒绝价值判断(valuejudgement),即不对产生结果的好与坏作出主观判断。实证分析只回答“是什么”(Whatis)?的问题。诸如:经济的现状如何?有几种可能的选择?以及每种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7)规范分析: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行为准则,探讨怎样才能使理论和政策符合这一准则。规范分析目的在于回答“应该是什么”(Whatoughtto)?例如,“垄断应该受到限制”,“利润应该被课税”,“什么样的通货膨胀率是理想的”等等。例2解释经济活动的流量指标与存量指标的关系,并给出两者之间的数学关系。答:流量(flow)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发生的量值。例如,某一国家一年内的人口出生数、某企业的月产量等,这些量值都是反映了经济现象在某一段时期内发生、变化的总量,是各个时点上发生的量值的总和。对于另一类经济量人们只能通过经济现象在某一时点上的量值来反映其特征。例如,一个国家的人口数、企业的库存量、以及企业拥有的资本量等,这些经济现象总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而且,量值的变化与时间变化没有直接关系。因此,人们说一个国家的人口数或一个企业某商品的库存量,都是说在某一时点上的量值。这种反映某一时点上发生的量值称为存量(stock)。流量与存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流量来自于存量,如国民收入来自于国民财富;流量又归于存量之中,如新创造的国民收入又形成了新增的国民财富。区别在于:流量是在一定时期测度的,其大小有时间维度;而存量则是在一定时点上测度的,其大小没有维度。两者的数学关系可由以下两个公式表示:①增量=流入量-流出量;②本期期末存量=上期期末存量+本期内增量。例3试简要论述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答: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1)萌芽阶段(1662-1873年)。微观经济学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价值理论的研究时期。当时,一些经济学家在研究整个经济活动的同时,把个别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决定、个别市场价格的决定和变动,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开创了微观经济的研究。在经济学的初创时期,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往往是混在一起的,并没有明确划分。从早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不难看出,虽然大多从国民财富、货币流通总量等方面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