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演·换----在体验中吹开低年级“语用”之花摘要:文字语言的训练,就是要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有敏锐的感觉。中高年段的老师在课堂上主动进行“语用”实践,而低年段的课堂往往将识字写字作为重点,忽略了“语用”的训练。低年段语文教师应敏锐地捕捉课文语言文字训练点,在趣味体验中将训练点作为支撑,适时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关键词:作画表演换词体验策略语用正文:《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改革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即“语用”能力。自从《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中高年段的老师主动在课堂上进行“语用”实践。而低年段老师一直是将识字写字作为教学的重点,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语用”训练的意识并不强,训练的形式的也不够丰富。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成功的语用教学需要教师敏锐地捕捉课文语言文字训练点,在趣味体验中将训练点作为支撑,适时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一、画中寻乐,理解感悟1.概念定位。“画中寻乐,理解感悟”,是要求学生把要理解的重点词句,通过简笔画或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画中找到乐趣。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文图对比,关注文中词语,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探究、理解含义,无需教师教的一种语用教学策略。2、操作策略:3、教学课例。在教学苏教版二下《月亮湾》一文第2自然段时,为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文中“前面”、“后面”、“河上”、“河岸”等方位词以及“倒映”、“灿烂的朝霞”等重点词句的意思,笔者是这样教学的: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文字,请学生反复朗读文字后,请学生根据文字内容将自己感受到的画面用简笔画的方式表现出来,激发学生学文画图的兴趣。教师巡视,发现有位学生将小河画在了村庄的后面,有位学生忘记画小桥、绿树、青山的倒影,有位学生只画了一颗桃树。将这些画用投影的方式呈现,请学生评论这些画。教师问:“这些画与课文里写的一样吗?”有的学生发现一处错误,有的发现两处,笔者就鼓励学生继续探究:“他们的错误到底在哪呢?不着急,再读读课文,找出所有的错误,并说说你理由。”一听说要给图画找错误,学生们一下子来了兴趣,有了阅读的欲望,便开始反复读课文,变被动为主动,用心去关注文中的每一个关键词语。不一会儿,一只只小手就争先恐后的举了起来······学生从“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了解到村子的前面是小河,小河的位置在村子的前面。学生对“灿烂的朝霞”的理解,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第一位学生说:“树上开满了桃花,应该要画许多的花。”我将计就计,是的一棵树上画好多的花,是开满了花,我们看上去就觉得它们像天上的朝霞了。这位学生着急地说:“还有点不正确。天上的朝霞应该是一片一片的,量很多啊。那么,这里的桃树也应该是一片一片才对,桃树多,桃花就更多了,远远看去,才会像天上的朝霞。”还有位学生补充:“这桃花的颜色还比较明亮艳丽,才称得上是灿烂。”教师忍不住地赞许他们:“你们真是会读书,会思考,用自己的方法理解了这一段文字,真是了不起。”于是,学生们又根据大家的提示对自己的画进行了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归纳、概括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对词语的理解也更具体、更全面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到了实处,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过程性和层次性。学生在对重点字词的意思深入理解后,再带上有感情的朗读,就对词语的理解更加立体化、形象化了,语言运用就更得心应手了。二、演中动情,体验领悟1、概念定位。“演中动情,体验领悟”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鼓励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搭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对话桥梁,从中体验领悟词语含义的一种语用教学策略。2、操作策略。3、教学课例。在教学苏教版二下《台湾的蝴蝶谷》一文第2自然段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一群群”、“色彩斑斓”等词语的理解,体会“飞过”、“穿过”、“越过”这几个动词意思的细微差别,品味课文用词准确性时,笔者是这样教学的:在学生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后,播放欢乐的音乐,进行语言渲染,将学生带入蝴蝶谷情境,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变成一只只小蝴蝶,来参加蝴蝶谷热闹的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