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 1.学习、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积累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知识点,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3.了解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体会本文笔墨清淡朴实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4.体会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刻感受作者珍爱亲情的情怀,以及这种情怀的普遍意义。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项脊因江苏太仓项脊泾得名,轩本指前面高有帷幕的车子,因而把像轩车的屋子、走廊都叫轩。归有光的远祖曾住在江苏太仓项脊泾,因此作者自号项脊生,斋名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据说项脊轩如此命名还因为它低矮狭小,高如颈背之间。志,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情感的一种文体。归有光(1506 年—1571 年),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明代著名古文家,“唐宋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仕途经济路径狭。归有光九岁能文,二十五岁通读“五经”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但科考坎坷,三十五岁才中举。以后连考了八次均落第,于是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学生达数百人,被学生称为“震川先生”。六十岁中进士,做了湖州长兴县县令。由于为人正直、为政清廉,不为豪门大吏所容,被明升暗降做了顺德府通判。后由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2.文章风流成大观。归有光在散文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时人有“明文第一”“今之欧阳修”的赞誉。他提倡“出于胸臆”,发扬唐宋的优良传统,被列入“唐宋派”。他的散文源于《史记》,取法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实,主要是通过记叙一些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被誉为“不予雕琢而自有风味”。他的散文承前启后,对清代散文产生了重大影响。著有《震川文集》。本文和《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是他的代表作。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1540 年)考中举人。以后参加八次会试,都没有考中。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达二十余年之久。他对自己没有考取功名怀有深深的遗憾和无可奈何的伤感之情。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2)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3)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2.本文第 2 段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联起来的?回忆起这些琐事,作者为什么会“语未毕,...